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佛学大师名单 > 六 随心(第2页)

六 随心(第2页)

随着老先生的改变,他的生意也逐次递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每天只希望能够早早将摊子上少得可怜的香肠赶紧卖完,对客人的态度也难免变得急躁与不耐烦,与以前的亲切、和蔼,有着天壤之别。终于,他的客人越来越少,以至难以为继。他不禁摇头叹道:“唉!儿子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其实,不是老先生的儿子有先见之明,于是老先生自己的心态受到了负面信息的伤害。他要判断“经济不景气”是否对自己的生意有影响,只需看此前的销量是否发生变化,根本没必要在没有发生“产品积压”之前就减少供应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类似的“先见之明”的损害。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件事,我们都只能依据此前的状况进行分析,不能依据可能性来做决定。除非你想作一个冒险性的尝试,这就得先具备“认赌服输”的心态才行。

第三,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生活中,有一些让人开心的信息,也有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信息,而且这些都是真实的,但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必然关系,仅仅对心情有影响而已。对这些信息,我们没必要被动地吸收,不妨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我们需要怎样的心情,就选择怎样的信息,就像看电视选台一样,喜欢看什么节目,就选哪个台。

一个女孩趴在卧室的窗台上,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好可爱,小女孩平时常和它嬉戏。看到小狗悲惨地死去,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伤不已。

她的外祖父见状,便把小女孩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了另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望出去,那是一片阳光灿烂、花香鸟语的玫瑰园。

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境顿时开朗起来。

老人慈爱地对外孙女说:“孩子,你开错了窗。”

在生活中,我们心情烦恼,也许并非生活境遇有多么糟糕,而是开错了窗户选错了台,看见了不好的信息而已。

当然,不一定让自己开心的信息都是好信息,关键要看心情的需要。《菜根潭》云:“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围炉夜话》亦云:“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这两段文字都表明了选择信息要按需要而定。事业不顺的时候,就看看不如自己的人;懈怠的时候,就想想那些有豪宅名车的人;骄傲的时候,就攀比一下那些在学问或事业上获得大成功的人;痛苦的时候,就看看那些穷苦的人——有的人觉得自己的遭遇很不幸,跑到孤儿院、医院、穷困山区一看,才知道自己的所谓不幸原来竟是大幸,心态立即调整过来了。

灵活选择需要的信息,就像开车时随时调整方向盘一样,能够把自己的心态驶向积极乐观的境界。

佛在心中莫外求

黄檗山断际禅师说: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摘自《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佛”是什么?佛是觉悟者,用俗世的词汇,即是大智慧者。学佛是为了什么?是为求得解脱,或谓求证世间极乐。用俗世的话来说,是为了找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这是一个古往今来无数智者寻问过的问题,他们找到的答案也千差万别。

英国剧作家肖伯纳说:“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

法国小说家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说:“与其说人类的幸福来自偶尔发生的鸿运,不如说来自每天都有的小实惠。”

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获得幸福的秘诀,而佛祖给出的答案是: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以幸福而论,换一种说法就是:幸福就在你的心里。这个答案能把其他人的所有答案都包进去。假如别人的答案是一个个子集,佛祖的答案就是一个母集,能装进所有的子集。

因为幸福就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只能向内心发掘。有的人到处找幸福,却到处找不到幸福。因为他忽略了自心。如黄檗山断际禅师所说:“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意思是说,只有自己这颗心才是真佛。佛祖之心和众生之心并无差异,可惜众生执迷于概念,向外求佛,越求只会离佛越远。这好比驱使佛去寻找佛,派遣心去捕捉心,即使等到天荒地老,也见不到佛心。

莲花生大师也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除心而外再无别佛可求。若不认识此心而向外驰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到自己?好比傻子来到人群之中,为热闹场面所惑,而忘失了自己。”

幸福即是如此,能够从外面找到的,不过是短暂的快感而已,真正的幸福只在自己心里,为尘埃深埋,为杂念紧缚。如何扫除尘埃、解除束缚?有的人认为要靠修炼之功,有的人认为要靠顿悟。这种意见的分歧使佛家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不过各种流派指向相同,殊途同归。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使心灵的尘埃去尽、使束缚解脱,幸福之光便隐然而现,根本不需要依赖很好的物质条件。

前面讲过桃水禅师修“乞丐禅”的故事。后来,他不做乞丐了,在落脚的桥洞下搭了一个小茅棚,靠编制草鞋维持生计。一次,有位穷朋友到寺院里烧香,见那儿免费赠送结缘的佛像,就顺便给桃水禅师请回了一张。他对桃水说:“你是一个和尚,怎么连个佛像都没有?我帮你请回了一张,好好膜拜,请佛祖保佑你吧!”

桃水禅师道了谢,将佛像贴在茅棚墙壁上,说道:“如来佛,你别生气,不是老僧我不恭敬你。你是匆匆一过客,不妨在我这里暂住一阵子。你别介意我的小屋破,我也不会因为上西天的事儿麻烦你。”

桃水禅师放弃大寺庙方丈的地位,跑到外面当乞丐,卖草鞋,在我们凡俗之人看来,真是自讨苦吃。可是,这些见解只是我们凡俗之人心里的尘埃,桃水禅师心里早就没有了这些尘埃,因此,当方丈和当乞丐,在他眼里毫无分别。我们必须要当官、要发财才觉得幸福,而他不管当什么、发什么都能体味到幸福;我们必须要穿好衣、吃美食才觉得幸福,而他不管穿什么、吃什么都能体味到幸福。因为他找到了心里的幸福。这是无须外求的、真正的幸福。

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幸福,那么,无论物质条件如何,都不会感到幸福。有时候,物质条件丰富,反而会更不幸福。

有一位少妇,到老中医那里求诊。她已经多日茶饭不思、彻夜难眠,以至身体乏力、日渐消瘦……老中医望闻问切,对她说:你只是苦恼太多,体有虚火,并无大病。少妇如遇知音,便向他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可是在老中医听来,这些烦恼一点儿也不像烦恼。于是他问:“丈夫对你感情如何?”

少妇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说:“他很疼爱我,结婚十年从未红过脸。”

老中医又问:“你有孩子吗?”

少妇眼里闪出光彩:“我有一个聪明、懂事的女孩。”

“你的家景如何?”

“还好。在本地我们家也算很富裕的了。”

老中医又问了一些别的情况,都没有值得少妇烦恼的地方。最后,他叹息道:“你太关注你认为的那些小烦恼了,以至忽略了自己的好运。你知不知道,很多人做梦都想拥有你这样的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