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本说:“如果你的两只眼睛死死盯着‘成功’二字,哪里还能看清自己呢?所谓一流剑客,要永远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柳生惊得满头大汗,恍然大悟。后来,他以平常心努力练剑,终成绝顶剑客。
世事常常如此,欲速则不达。例如,要成为一流人物,不仅能力要上去,心态、境界、人脉、美誉度等等都要与之俱进。这都是无法速成的。只在智能上下功夫,其他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可能会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第四,不要因境遇而失去自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成败都是寻常事。没有谁一辈子长胜不败,也没有谁一辈子久败不胜。胜了,还是自己,用不着自我膨胀;败了,仍是自己,用不着自我贬低。
有的人胜了就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输了就怨天尤人,不知自省。这可以说是成败两失。
有一个商人,从事海上贩运,遇上经济景气,加上自身努力和好运气,发了大财。他觉得自己聪明过人、独具慧眼,已经掌握了经商成功的秘诀,还经常向人吹嘘自己的商道。他开始随意挥霍,一掷千金不皱眉。朋友劝他注意节俭,他不以为然地说:“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可是,“风水轮流转”,以前从未有过意外损失的他,接连几次出事:一条船被风浪掀翻,一条船被海盗劫走,他损失惨重。不仅如此,连续几年的经济景气已经过去,市场越来越萧条,他贩运的货物销路不畅,而他却没有应变之能,以至积压严重。他手下的职员看见前景不妙,纷纷跳槽,有的还卷走公司的财物。他束手无策,最后终于倒闭,变得一无所有。他觉得自己太无能了,再也没希望了,灰心之下,跳楼自杀了。
这个商人的成功,主要因素固然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也有环境和运气等因素,他却把一切归结于自己能力过人。他后来事业失败了,也有环境和运气的因素,而他的能力并没有失去,反而比过去多了一些失败教训。他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不是成败两失吗?
人生就是在成与败的周期中运行,无论成败都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如果让境遇左右自己,就会心态失常,行为变调,甚至在不应该失败的地方失败。
弥勒菩萨简介
弥勒菩萨,梵语音译,意译为“无能胜”。一说弥勒是姓,名字为阿逸多;亦有人说,阿逸多是姓,弥勒是名。传说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即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自称为契此,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宋朝时,岳林寺依布袋和尚形象塑造弥勒菩萨像,后人遂将此二人视为同一人。
小因生大果
弥勒菩萨说: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摘自《佛说大乘稻秆经》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成为造成某件大事的原因。就如《佛说大乘稻秆经》所说:小因生大果。一粒小小的西瓜籽种下去,不管有心所种,还是无心所种,时机到了,条件充足了,就会长出硕大的西瓜,而且不止一个,能结出一堆西瓜。
那么,“小因”是如何播种的呢,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尤智表居士在《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中说:“依唯识学讲,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一切善恶罪福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并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佛教深入人心的因果律,是与现代科学的论点符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妇的迷信了。”
这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甚至只是心里产生了某个念头,都种下了一颗“种子”,因果规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因为这件事、这个念头会使自己的心态、身体发生变化,也可能使周边的人际、生存与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打个比方,你看见一个人,心里产生厌恶的念头,虽然什么也没有说,脸上的表情却会发生变化。对方看见了你的表情,心里就会发生反应。这种反应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他跟你交往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又进而对你的事业、你的生活构成影响。因果就是这样一种连锁反应。
尤智表居士也讲到了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福报有时,未熟不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好比种庄稼,不会很快就发芽结实。而且不同的种子,发芽结实的时间也不一样。是否每粒种子都结出果来,也不一定。这就是说,有因还要有缘,不能勉强的。所谓缘,不仅包括自身努力,也包括外界的环境条件。打个比方,一粒稻谷种在沙漠里,恐怕很难发出芽来。世事也是如此,需要因缘凑合才有结果。
前面讲到,因为对某个人产生厌恶的念头,就种下了一粒种子。但如果从此跟对方不再见面,双方互相忘得一干二净,这粒种子就没有发芽的环境。但是,这粒种子是否再也不会结果了呢?也不一定。它遇到一定因缘还是可能发芽结果的。比方说,你看见那个人而产生厌恶的念头,可能是因为你不喜欢见陌生人,可能是因为你正好事情忙而讨厌他的打扰,可能是因为你有看人看表面的习惯,可能是因为你喜欢挑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优点。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这个念头都会或多或少地强化你那个导致厌恶感的习惯。虽然你跟那个人自此无缘,你这种习惯还在,你以后还会见陌生人,还会忙中被人打扰,还会看人看表面,还会挑缺点。不是每个被你厌恶的人都从此与你无缘,在某种机缘下,果就结出来了。
有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就认为因果报应是假的。这种现象,正如济群法师在《的启示》一文中描述的那样:“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我干好事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行善积德,但却事事不顺遂,穷困潦倒;而那些干坏事的人,却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这样一来,有些人难免抱怨老天不长眼,或干脆失去干好事的信心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半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好比今天种下一粒西瓜种子,明天就想抱回一个大西瓜。今天为某人帮了一个忙,为老板立了一个功,明天就想见到好处。这有可能吗?无论如何,要给种子足够的生长时间。也不能种下种子就不管了,甚至做很多不利于种子生长的事。很多人就是如此,做了一件好事,却干了很多让人不开心的事。他只记得这件好事,其他的都忘了,自然会抱怨“好人没好报”。
由于因缘和合的过程十分复杂,以人类的智能,很难全部看清。所以,有的事,能看到明显的因果关系,可以说是显在的因果;有的事却好像毫无关联,可以说是隐在的因果。
我们在显在的因果中,可以看到完整的、合理的逻辑关系。有一个真实故事:有一天,一个名叫弗莱明的苏格兰农夫在田里耕作,听到一个孩子求助的哭声。他急忙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粪池里挣扎。弗莱明顾不得脏臭,把这个孩子救了出来。
过了几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前,车里走下来一位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说是被救孩子的父亲。“我要报答你,好心人,你救了我孩子的命。”绅士对农夫说。
农夫说:“我不能因为救你的孩子而接受报酬。”正在这时,农夫的儿子走进茅屋。绅士问:“那是你的儿子吗?”
“是的!”农夫很骄傲地回答。绅士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说:“我们来订个协议吧,让我带走你的儿子,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像他父亲一样,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医学家。他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是谁救活了他呢?盘尼西林。那位绅士是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就是英国伟大的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在这个故事中,丘吉尔和弗莱明两家人你帮我,我报答你,逻辑关系很清楚。
在隐在的因果中,我们可能看不到事情发生的合理逻辑。有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患鼠害,夫妻两人为此很烦恼。有一天,丈夫赶集回来,买回一只老鼠夹子,交给妻子。躲在梁上的一只老鼠看见老鼠夹子,吓得发抖。它赶紧把这件事告诉老母鸡。老母鸡若无其事地说:“这是你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老鼠又把这件事告诉老猪。老猪不耐烦地说:“很清楚,老鼠夹子是要你的命,又不是要我的命,你告诉我干什么?”老鼠又把这件事告诉老牛,老牛听了很生气:“小小的老鼠夹子,能伤到我一根毫毛吗?”
老鼠见大家都不想办法解决老鼠夹子的问题,吓得躲在洞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当天晚上,这家的妻子听到老鼠夹子响了,赶快起床去抓老鼠。没想到,老鼠夹子夹到了一条蛇的尾巴。睡得迷迷糊糊的妻子没看清,腿被蛇咬了一口,就此卧病在床。为了给妻子补身体,丈夫就把老母鸡杀了炖汤。
妻子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亲戚朋友都来看望。为了招待客人,丈夫又把老猪杀了。
最后,妻子还是死了。丈夫杀了老牛来安葬妻子。
这个寓言故事中,鸡、猪、牛什么坏事也没干,却因为一个老鼠夹子丢了命,这算什么报应?事实上,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也屡见不鲜,难免让人怀疑因果报应的真实性。比方说,美国人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城里的好人坏人一齐遭殃。其中还有反战人士,他们好像不应该成为牺牲品。难道这不是种因得果而是命中注定吗?
那么,佛家的因果规律是不是错了呢?不然。佛家所讲的是三世因果:前生、往生、他生。所谓“三世”,不是三辈的意思,前生可能包括以前的多次投胎转世。他生也包括以后的多次重新做人——当然也可能当牛做马。这样说就比较玄了。假如投胎转世之说不真实,因果之说是否就错了?也不然。每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有父有祖有先人。前人传下来的基因,肯定会给后人带来结果;前人做过的事,也为后人种下了因。比如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不是突然冒出的念头,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种下了因,甚至早在盛唐时期就种下了因。只不过这颗种子发芽结果的时间比较长罢了。
佛家的因果不是宿命论,没有什么事情是命中注定的。正如济群法师所说:“宿命论的因果是机械的因果,它认为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假如说,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没有用了。它否定了人们现生行为的价值。而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像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佛法讲因果,它更强调因缘,而宿命论讲的因果,是一种机械的因果观,在佛教看来是错误的。”
所以啊,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看自己如何操纵。为了实现一个理想的人生,首先就要坚定一个信念: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然后多干好事少干坏事。
感谢你遭遇的困境
冈波巴大师说:痛苦能激发出离心,故为吾人之良友,应当谨记……障碍能激发奋斗向上之智,违缘能作吾人之良师益友,应当谨记。摘自《成就胜道宝缦集》
有两个强盗,偶然经过一架“绞架”。其中一个说:“假如世间没有绞架,我们从事的真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呀!”另一个强盗骂道:“笨蛋!绞架是我们的恩人。假如世间没有绞架,人人要做抢劫的勾当,你我两人的买卖,反而做不成了!”这个强盗虽然做的是一份不光彩的职业,但他能认识到困难是恩人的道理,也不简单呢!
在生活中,很多人希望一帆风顺,希望不经任何身体的痛苦、没有任何心灵的煎熬就达成目的,稍感困难就想放手。这种习惯,使他们很难做好任何一件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不是每个人的事,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事。如果人人都能成功,就无所谓成功。要想成功,就要做绝大多数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