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水,犹太人是鱼。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上,犹太人在各种场合运用着他们独特的幽默与智慧,如鱼得水,取得了世人刮目的成绩。
白手起家的秘诀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犹太民族无疑是一个优秀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尽管只有1400多万人口,却诞生了一大批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名人。“犹太商人是商人中的智者,更是商人中的‘魔鬼’,他们能从零开始最终成为亿万级的富翁。”这是西方人评价犹太商人最常用的一句话。
犹太人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著名的报业家和新闻学者。早年他靠白手起家,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他们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大报。他还捐资兴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举世闻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以他的基金并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驰名世界。
作为媒体大亨,约瑟夫·普利策的消费方式有着犹太人的特点,讲究经商享受两不误,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度过的。他的晚年虽然双目失明,但仍然勤奋好学。
在普利策后半生的旅行中,他总是乘坐豪华、舒适的船只和游艇,带着秘书和随行人员,穿越世界各大洋,到世界各地去漫游。他喜欢清新的空气和浩瀚无垠的海洋,他已习惯了在狂风巨浪中接受颠簸,习惯了在水天相搏中体味人生……他已经对大海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为了能够长期与大海结伴,普利策专门为自己建造了一艘豪华的大游艇。这艘大游艇成了他后半生的一个重要居所。
普利策拥有大量的财富,因此,他能过得比一般人更舒适些。从清早到深夜,从起居饮食到其他事物,都有众多仆人和六七个秘书轮流为他服务。秘书们陪他散步、兜风、听音乐会,为他口述、记录、传达命令,而且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让秘书们轮流给他用英语、法语、德语读小说,读报纸,读剧本。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逐渐成为“读书”冠军。据普利策自己的不完全统计,21年中,他的秘书每年平均要给他读100本左右的书。因此,他对秘书的需求也是惊人的。他不断更换秘书,不断寻找新人和朋友以驱散黑暗中的孤寂。
犹太名人链接:
开创新式新闻事业的杰出报人——普利策
与当今拥有120亿美元资产的报业大王鲁珀特·默多克相比,约瑟夫·普利策2。8亿美元的资产似乎少了点。但普利策却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普利策比默多克几乎早出生了一个世纪,是美国历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新闻界人物之一。
初到美国的普利策,一文不名,两手空空,凭着他不懈的努力,陆续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普利策逝世后,创立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并以其名字命名的奖赏。他对美国新闻界的影响大大早于其遗嘱中所设立的普利策奖,然而该奖赏意味着,他对美国新闻报道的影响至今仍可感受到。
在战火中登陆美国的少年
1864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如火如荼,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北美的每个角落。
在北方东海岸的波士顿港,深夜是一片死寂。港湾内的一艘船上,有一个17岁的男孩四下张望了一会儿,趁船上人没注意,迅速跃入冰凉的海水中。他潜入水底,向岸边游去。游了一会儿,他已筋疲力尽。他仰浮在水面上休息了一会儿,浑身冰冷。他几乎支持不住了。他想喊“救命”,但这一喊,美国海岸警卫队士兵就会向他开枪射击。就是不被击毙,海防人员将他遣送回船上。他于是咬着牙又向前游。突然,他被岸边的木桩撞得疼痛难忍,他总算到达目的地了。这个冒险跳海的17岁男孩,名叫约瑟夫·普利策。这位后来在美国功成名就,成为大富豪和新闻界创始人的普利策,就是这样踏上美国大陆的。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的马科。他是一个出身于马扎尔的犹太家庭,他父亲是个富有的粮食商人,而德国母亲则是个笃信罗马天主教的教徒。老普利策在布达佩斯退休。约瑟夫在该地私立学校和私人教师的教育下长大成人,普利策排行老二。他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后,母亲再嫁,他和继父布劳相处不好,使得他在家里吃了不少苦头,因此他一心想要外出独立。17岁的普利策就这样离开了布达佩斯。
普利策偷渡上岸后,花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抵达纽约。他找到联军总部,报名当兵。“林肯骑兵队”一名军士接待了他。军士见他英语说得很别扭,突然用德国话问他:“你会骑马吗?孩子。”此时普利策心跳得厉害,对于一个在匈牙利农村小镇长大的孩子来说,骑马是他最喜爱也最拿手的。当他问清楚“骑兵”的意思后,便高兴地点了点头。那军士便领他去见一名军官。军官和蔼可亲地拍拍他的肩膀:“你想为这个国家打仗,一定刚从船上下来的,你要证明自己也能做道地的美国人,是吗?这太好了,你找对地方了。这里的林肯骑兵队队员全都是来自德国的高尚家庭,他们会像兄弟般的照顾你的。”于是,17岁的普利策就成了林肯骑兵队里最年轻的一名战士。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纽约城里挤满了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年仅18岁的约瑟夫·普利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会讲匈牙利语、德语和法语,但英语却不怎么好,这成了他在纽约寻找工作的障碍。无事可干的普利策时常在纽约街头游荡,凝视着熙熙攘攘的派克大街,思考着自己今后的生活出路。最后,他决定到德国人聚集的城市圣路易斯去,在那里也许能找到工作。圣路易斯城在当时的普利策心目中是希望之乡。
在这种希望的驱动之下,普利策穿越美国l/3的国土,来到了圣路易斯城。此时他已经身无分文。圣路易斯也并非是他想象中的希望之乡,他还是经常失业。他先后当过船台的看守、舱面水手、饭店侍者等,他经常干不了多久就被解雇,只好另找工作。
在新闻界成长
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普利策也没忘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文,博览群书。他一头扎进圣路易斯的商业图书馆,学习英语和法律。他事业的最大转机很独特地发生在图书馆的棋艺室里。在观看两位常客弈棋的时候,他对一步棋的精辟论断使弈棋者大为震惊,并和他聊了起来。这两位弈者是一家德语大报《西方邮报》的编辑,他们给了他一份工作。4年之后的1872年,被称誉为一个不知疲倦、有前途的记者,年轻的普利策获得濒于倒闭的报社控股权。25岁时,普利策成为一个出版商,此后一系列精明的商务决策,使他在1878年时成为《圣路易斯邮报》的老板,以一个前途辉煌的人物出现在新闻界。
同年早些时候,他和一位名叫凯特·戴维斯的华盛顿社会名流女士在新教圣公会教堂结了婚。曾经是圣路易斯贫民区大街上的流浪汉,并被奚落为“犹太小子乔依”的匈牙利移民小伙子,完全脱胎换骨了。如今他成了美国公民,作为一个演说家、作家和编辑,出乎寻常地精通英语。他衣着考究,留着漂亮的红褐色胡子,带着夹鼻眼镜,很快就融入圣路易斯的上流社会,享受着华丽聚会上翩翩舞姿和园林中骑马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在他执掌《圣路易斯邮报》后便嘎然中止了。詹姆斯·怀曼·巴雷特,《纽约世界报》的最后一任城市版编辑在他撰写的传记《约瑟夫·普利策和他的世界》一书中,这样描述了普利策在执掌《邮报》时的情景,“从清晨伏案直到午夜甚至更晚,对报社的一切均事必躬亲”。为了能让公众接受他的报纸,普利策大肆刊发调查性文章和社论,攻击政府腐败行为、富人偷漏税和赌徒。这种平民主义的诉求颇为奏效,发行量攀升,报纸兴旺。如果普利策知道在他此后设立的普利策奖体系中,新闻奖里的奖项更多的是给予那些揭露腐败的文章,而不是其他主题,他会感到欣慰。
普利策对报社的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方法使他付出了代价,他的健康受到损害。随着视力下降,普利策和妻子于1883年去纽约,按照医生的要求准备乘船赴欧休假。然而他没有在纽约上船,而固执己见会见了金融家杰伊·古尔德,与他谈判收购正面临财政困境的《纽约世界报》事宜。普利策不顾严重的健康状况,又全身心的投入到寻找报纸的出路上,最终为《纽约世界报》社论方针、内容和版面带来了巴雷特称之为“单枪匹马的革命”的变化。他采用了一些曾提高《邮报》发行量的技巧,反对政府和商界的腐败行为,新闻专栏充满着大量的耸人听闻的特写,并首次采用大量插图,刊登新闻噱头。在其中一次极为成功的推销中,《世界报》自其订阅者募集捐款,为在纽约港入口处搭建一个台基,以使困在法国等待装船的自由女神像有个安放之处。
这一措施效果甚佳。在此后的10年里,《世界报》所有版本的发行量攀升至60多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但出乎意料,普利策本人却在发行量的大战中成了牺牲品。《太阳报》的出版人查尔斯·安德森·达纳由于《世界报》的获胜而大受挫折,便开始对他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说他是“一个不承认自己种族和信仰的犹太人”。这一持续的攻击就是要让纽约的犹太人疏远《世界报》。普利策的健康在这一灾难中愈加衰弱。1890年43岁时,他退出了《世界报》的编辑岗位,从此再未回到过编辑部。他几乎完全失明,在极度的消沉中又患上了一种痛苦的对噪音极为敏感的病。他出国苦苦寻求良医,却一无所获。在此后的20年里,他基本上把自己关在他称之为隔音的“地窖”里,在他的“自由号”游艇上,在位于缅因州巴港他的度假圣地“静塔”中,以及他的纽约私邸里。
在那些年月里,普利策虽然出访频繁,但他却成功地密切控制着他的报纸编辑与业务的发展方向。在1896年至1898年期间,普利策卷入了一场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领导的《日报》的激烈发行大战。两报几乎无节制地刊登耸人听闻或是胡编乱造的新闻报道。在古巴人反对西班牙人的统治中,普利策与赫斯特均想在煽动反西班牙人的愤怒情绪方面一争高低。1898年2月16日,美国军舰“缅因号”神秘爆炸并沉没在哈瓦那港后,双方均呼吁对西班牙宣战。国会面对强烈呼声,通过了战争决议。4个月的战争之后,普利策不再采取被称为“黄色新闻”的策略。《世界报》变得较为克制,在许多问题上它的有影响力的社论代表了民主党的声音。历史学家认为,普利策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成就要强于他滑入“黄色新闻”的过错。他开展了对政府和商业腐败行为勇敢和经常成功的声讨。他在很大程度上为反垄断法的通过和保险行业的规范管理起了重要作用。1909年,《世界报》揭露了一起美国对法国巴拿马运河公司支付四千万美元的舞弊案。联邦政府向《世界报》发动了严厉反击,控告普利策恶毒诽谤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和包括银行家J·P·摩根在内的一些人。
普利策没有退缩,《世界报》继续进行调查。当法庭撤销起诉后,普利策为新闻自由而取得的这场关键性胜利赢得了广泛赞誉。1904年5月,普利策在为《北美评论》撰写的一篇建议成立一所新闻学院的文章中总结了他的信条,“我们的共和国将与媒体共存亡。拥有训练有素、是非分明、有勇气为正义献身的智能型报人的有能力、公正、具有民众精神的媒体,就能够维护那种公众品德,而缺乏它,人民大众的政府既虚伪又令人嘲笑。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一个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塑造共和国未来的力量掌握在未来的新闻记者手中。”
1912年,即普利策在他的游艇上去世后的一年,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成立了。1917年在普利策授权委托管理的顾问委员会的监督下,颁发了第一批普利策奖。对委员会成员和评审团的挑选,主要看专业才能,及其他方面的多样性,诸如性别、民族、地域分配,还有记者挑选和报纸规模。
普利策奖项的历史
普利策1904年的遗嘱规定了普利策奖的设立是对杰出成就的激励。他具体规定有四项专门新闻奖,四项文学戏剧奖和一项教育奖,还有四项旅行奖学金。在文学奖中,应有一本美国小说、在纽约上演的一部美国独创戏剧、一本有关美国历史的图书、一位美国人的传记和由媒体所作的公共服务历史的书籍。然而,普利策对社会的迅速进步极为敏感,这促使他做好了对奖励体制做大范围变动的准备。自1917年开始颁奖后,顾问委员会更名为普利策奖委员会。将奖项扩大到21个,增设了诗歌、音乐和摄影奖,同时仍一如既往地恪守设奖人遗嘱和意愿的精神。
在过去的岁月里,普利策奖委员会有时因给谁颁奖或不给谁颁奖而成为评论家的众矢之的。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也因与评审团的建议相左而引发争议。由于评奖过程本质上是主观的,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委员会始终未成为观众喜好的俘虏。许多获奖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名列畅销榜上的,许多获奖剧目是在百老汇4(Broadway)之外或是在地方剧院上演的。在新闻界,主要报纸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都曾获过许多次奖,但是委员会也常常接受那些小规模、不知名的报纸的作品。因揭露该地区猖獗的犯罪率与当地刑事司法体制腐败之间的关系,圣托马斯的《维尔京群岛日报》获得1995年的公共服务奖。委员会从一开始就始终坚定奉行对其评议保密的策略,并拒绝公开辩论或为自己的决定做出任何辩护。作为全国最有威望的奖赏和新闻、文学和音乐领域众所追求的荣誉,这样的挑战并未降低普利策奖的声誉。普利策奖被认为是产生高质量新闻的一个主要动力,它将全球的注意力都聚焦到美国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普利策在他的遗嘱中将两百万美元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用以建立一所新闻学院。其中14用来设立鼓励公共服务、公共道德、美国文学、促进教育的奖项或奖学金。之所以这样做,他说:“我对新闻业的进步与提高深感兴趣,因为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把它看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因其对人民心灵和道德产生影响的具有无与伦比重要性的职业。我希望能够协助吸引正直和能干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同时也帮助那些业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能够获得最高水准的道德和智力培训。”普利策自己在攀登美国新闻业顶峰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得到或者说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他以一个自我奋斗成功的人而自豪。或许正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所经历的艰辛,才使他产生了扶植专业培训的愿望。
78:22经商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