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小处着眼
要使沟通更幽默,父母应该从小处着眼,于生活细节之处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
幽默的语言不仅是谈话的调料,而且是智慧的火花,是心态开放的表现,也是一种调节家庭关系的润滑剂。这样做,既可保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交流、情感沟通,又能引导孩子养成一种幽默的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有助于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可谓明智之举。
要使沟通更幽默,父母应该从小处着眼,于生活细节之处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苏杭是天津市作协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在他们家,一家三口人都有绰号。绰号的内容总在变换,善意的褒贬通过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她爱人近年来睡觉添了打呼噜的毛病,吵得她和女儿难以安睡。女儿送给他一个“呼啸山庄”的雅号。苏杭经常替别人排忧解难,绞尽脑汁、费尽周折,甚至夜不能寐。当事情有了好结局,她就高兴得好几天神清气爽,为此,家人叫她“帮忙综合症”,女儿自小动作不紧不慢,大家都形象地叫她“树獭”。树獭这种动物,动作反应慢,终日趴在树上,星期一给它打一针,星期四才叫疼。因此,父母一招呼“树獭”,女儿就笑着加快了动作,比烦躁的催促更管用。
经常在餐桌上讲一些笑话,或白天见到听到的有趣的事儿,这可以使整个家庭充满欢笑,洋溢着快乐的空气。近年来流行的“机智问答”或“脑筋急转弯”也很宜于在家庭中进行。
什么字经常念错?芽
“错”字。
铁放在外面会生锈,金子放在外面会怎么样?芽
会被人偷走。
这样一些具备幽默感和趣味性的问答,对造就家庭幽默气氛,达到亲子间的有效沟通是十分有利的。
还有一种“接龙”的游戏也是家庭成员互相交流娱乐的有趣方式。例如,“今天买的鱼呢?芽”“猫吃了。”“猫上哪儿去了?芽”“猫抓耗子去了。”“耗子呢?芽”“钻地洞了。”“地洞呢?芽”“地洞被水淹了。”“水呢?芽”“水浇花园了”……一个人接着一个人一口气快速不停顿地说下去,只要一停顿就算输了。
父母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愉快开朗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愉快开朗的孩子,这样的父母和孩子才能造就愉快的家庭。
其次、引人入胜
用幽默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父亲谈到刚入托的女儿回家时脸上常常带着泪痕。询问原因,原来有的小朋友打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芽父亲思考以后,对女儿说:“不用愁,7个小矮人来给你帮忙。”女儿想到白雪公主的故事,自然兴趣盎然。不过,这里的7个小矮人儿就是7种对付打架的办法。父亲让女儿先说,自己补充,最后确定7个小矮人的名字分别叫“以德报怨”、“据理力争”、“上告老师”、“走为上计”、“息事宁人”、“得道多助”、“以牙还牙”?选父亲编了7个小故事,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每个小矮人儿的性格和能力,又让女儿选出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小矮人儿。女儿说:“最喜欢讲道理的小矮人,最不喜欢以牙还牙的小矮人。”父亲满意地点点头说:“好,不过,第7个小矮人不要走得太远了,以后还要防备个别的坏人呢。”
此后,女儿处理起小朋友之间的纠纷,真是轻松极了。一次,一位女孩儿占了女儿的座位,一连几天不动。女儿说:“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座位自己坐。这是老师安排好的,你去坐自己的座位吧。”那位女孩儿高兴地回到了原来的座位,以后她俩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女儿后来对父亲说:“爸爸,你是第8个小矮人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走一些弯路,对于孩子一些幼稚可笑、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父母与其责备教训,不如以轻松幽默的态度对待,让孩子在欢笑中意识到自己的谬误。
儿子一心要上五台山当和尚,这时,责骂他是没有用的,说不定反而激起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反感。一位母亲在听到儿子这种想法时,口气平静地问:“当了和尚你能做些什么呢?芽”
“念经,我每天念经。”儿子胸有成竹地回答。
“念经也要有文化,经文都是古汉语,和尚里头硕士博士呀多得很,你才念了三年半的书,字还认不全,经文怎么看得懂呢?芽”
儿子愣住了。
母亲口气越发轻松。“还有,和尚可都是不吃荤的。你要想当和尚,行?选在家里妈妈先给你训练训练。从明天起,给你单开小灶,每天吃青菜豆腐?选”
“这个……”儿子张口结舌。
轻松的语调、从容的态度和适度的幽默感,巧妙地将一场家庭风波消弥于无形。
最后、如果父母天生严肃
天性严肃的父母要让家庭沟通更幽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多利用“现成的”幽默材料。
有些父母天生缺乏幽默感,性格较为严肃拘谨,这无疑给亲子间富于幽默情趣的沟通制造了某种障碍。不过,只要父母具备爱心和耐心,同样可以使自己与孩子间的沟通更加轻松幽默。
缺乏幽默感的父母也许不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幽默,随意地与孩子开玩笑,但至少可以多读读笑话、幽默小品等,每天读几则幽默故事给孩子听,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再严肃的大人也会忍俊不禁吧。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他们朗读一些世界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品,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这样的父母还可陪伴孩子看动画片、漫画等。卡通动画片中的佳作,类似《米老鼠与唐老鸭》、《猫和老鼠》、《聪明的一休》、《蓝精灵》等,都是充满欢笑、情趣盎然的作品。父母陪孩子观看此类节目,也许头一次两次会觉得无聊,但只要坚持下去,专注投入地观看,父母迟早也会被感染,不由自主地和孩子一起放声大笑。这样,既加深了与孩子的情感联系,父母自身的性格也得到了调整,何乐而不为呢?芽
父母与孩子一同看了幽默有趣、生动活泼的书籍读物或影视节目,那么,在晚餐桌上他们就有了新的话题:谈论那本书、那部影片,他们又一次回忆起作品中的幽默内容,孩子哈哈大笑,父母也会开心地微笑——家庭中幽默轻松的气氛就这样产生了。
看了幽默的影视节目,父母还可以模仿剧中人物的口吻腔调说话。唐老鸭的“呷,演出开始了?选”一休的“啊,不好办哪。”大灰狼的“兔子,等着瞧?选”等等,父母即使学得不是那么维妙维肖,也会博得孩子的开心一笑。
批评是一门艺术,对孩子也适用
没有人永远正确,更别说一个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应当如何对待呢?
请先看一位父亲讲的真实的教子故事:
一天夜里,妻子推醒我低声发颤他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三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三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啊!”我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三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但理智没让我这样做。小三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嘱咐妻子: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口角时揭他的短,刺伤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对小三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三,对小三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
3天后一个中午,我提前下班,小三也第一个放学回家。我把刚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他看罢,我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三听得认真,不断点头,但这次我未触及他的事。
10天后,派出所将小三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妻子那里得知,小三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我认为跟小三直接面谈的时候到了。晚上,我单独和他直接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洗手不干;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三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小三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