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彝宪带领下,一行人转过几处墙角来到靶场。
场中矗立着数个约三尺见方的木靶,由远及近插有很多木桩,用于距离标记。
不多时,崔安几个拿着几支枪和小木桶赶来。
“禀皇爷,自生火铳带到,请皇爷训示!”
“崔安,此铳是否进行过试射?射程几何?”
“回皇爷,内臣去年命人试射,其有效射程60步,最大100步左右,比斑鸠铳低比三眼铳高,与鲁密铳相当。”
崇祯快速盘算,60步大概90米,100步也就150米的样子。
甭算了,实践才是最佳检验之法。
“即刻试射!”
“遵旨!”
四个太监一人拿起一支枪,走到距靶第四根木桩处。
大家跟着向前挪步,方王二人始终挡在崇祯前方。
圣上安危无比重要,万一哪个太监回过头来扣一枪咋整。
只见每两个太监之间,摆着两个小木桶,里面分别装着火药和弹丸。
几人用勺子取火药,抖了好几下,确定药量装进枪管。
再取弹丸装入,用一根小木棍捅了几下。
随后站起身,象征性瞄向前方,将头侧往一边。
“砰砰砰。。。。。。”
浓烟四起,前面靶子一个未中。
崔安有些尴尬,伸手示意继续。
太监们重复刚才一系列流程,再次枪响,这次有个靶子被击中。
崇祯心中默算,方才两枪,共花掉约莫一分半钟。
记得前世在网上看过,17世纪中期燧发枪,一般每分钟能发射2至3发。
后期可达5发,前提是使用纸包弹。
四个太监全靠经验判断药量,这个耗时已经不错了。
而且燧发枪乃滑膛枪,自身精度就很感人,加上害怕炸膛将头侧向一旁,以致准头更差。
由于燧发枪存在装药间歇,精度也不高,数十年后西夷摸索出较为科学的排队枪毙战法。
好像明初也有三段击战法,但此刻的崇祯并不能完全确实。
示意暂停,崇祯快步走向靶子,见铅弹镶进木板不少,破甲毫无问题。
“崔安!”
“内臣在!”
“将火药填装好,朕要亲自试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