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老子智慧学堂 > 第6章 自知可以长久(第2页)

第6章 自知可以长久(第2页)

(2)凡大智慧者必包容,而小聪明人多计较。小聪明的人对人性有一定了解,因此他们从内心认同的人不是很多。但他们不会把对很多人的不屑一顾表现出来;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一定很了解,因此他们能够十分包容地看待一切,他们将宇宙装在自己的胸膛里面。

(3)凡大智慧者必理性,而小聪明人多感性。小聪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大智慧对于每一个人,则是有和无的问题。

(4)凡大智慧者必高瞻远瞩,而小聪明人只考虑眼前利益。大智慧所统辖的是超越感知的宏观,所谓的大象无形,因而当这个智慧刚刚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只感觉到这个智慧的平淡无奇,直到智慧灵光显现的一刻才能引起人们的惊叹;小聪明在细而不在全,在某一方面有出人之智,其它方面可以不行,所以小聪明时而会翻船。

(5)凡大智慧者必长线钓鱼,而小聪明人多走一步算一步。真正聪明的人会未雨绸缪,为未来做好规划,并认真地执行,一步步走向成功,如果还有卓越的眼光还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小聪明则是浅尝辄止,应付小场面还可以,遇到大事就要手忙脚乱了。

(6)凡大智慧者必有大局观,而小聪明人只考虑小圈子。小聪明的人由于过于注重细节,所以常常不满足,会怨天尤人,并且苦恼特别多。大智慧的人由于注重大局,所以只要大局还行,他们就感到满意,所以他们过得更幸福,更何况大智慧往往与大能力结合在一起,他们能实现大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

(7)凡大智慧者必懂春播种秋收粮,而小聪明人只会即种即收。大聪明者,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纵横披靡,无往不利。小聪明者,见树木而忘森林,眼中有石块而无叠峦群山。唧唧于一隅之得而失天下,沾沾于蝇头小利而忘全局。终究不过是捡的芝麻来,丢的西瓜去。或许遇小河知趟水而过,遇波涛之川,惟望洋兴叹矣。

(8)凡大智慧者必知做正确的事,而小聪明人只会正确的做事。

(9)凡大智慧者必懂吃亏是福,而小聪明人只会抓小放大。

(10)小聪明的人善于攀比,大智慧的人善于平衡。

小聪明是世俗哲学中的随波逐流,容易被小聪明所误,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风,会用自造的凄凉来折磨自己;大智慧是老子哲学中的以柔克刚,仰观满天星斗,俯瞰人间烟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辽阔,江河来归。

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讳的则是小聪明。小聪明本身就具有一种擦抹不掉的悲剧色彩,小聪明总有个性的弱点,个性的弱点总会造就人生的局限,所以大智者的人生常常很成功,小聪明的人可能造就支离破碎的人生。

小聪明一旦与功名利禄粘贴,人生的悲剧就上演了。清朝的和绅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聪明中度过的,他的整个一生都在贪婪敛财,从而成为超级贪官,害国害民,不得善终,令人扼腕!小人物被小聪明所误,容易变得张狂,自己不认识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东,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他会变成民间约定俗成意义上的那种小人,小人的一生是可怜的。

大人物若是被小聪明所误,造成的损失则是灾难性的。“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讽喻那些设计整人整不到,反而贴了老本的人。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生一计,要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对付刘备。遂派吕范为媒人,往荆州说合。不想诸葛亮听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计谋,遂让刘备应允。并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与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孙权之母听得消息,见了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与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比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刘备劝说娘子去荆州,娘子应允,于是二人商定去江边祭祖,乘机逃离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却被娘子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却见诸葛亮早在岸边等候,刘备等已登了船,往荆州而去。

“岸上乱箭射来,却是去的远了。刘备的兵望着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诸葛亮。这“陪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俗语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最终结果,还要做陪本生意,落人耻笑。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算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凤姐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多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贾府上下的不满,最终还落得个悲惨的结局。应了书中对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聪明。且再秘密的事,也还有透风的墙,人家一旦知道了,也就“夫人”陪了“兵”也折了。一个时时处处事事显露精明的人,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情和爱护、栽培,因此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

若是运用大智慧,便能造福苍生,泽被后世。大人物运用大智慧就能眼明耳聪:笑看云翻雨覆,谛听旷野喧嚣!真个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小人物运用大智慧,一生受益无穷。大智慧像阳光,即使没有缝隙,阳光也能照亮心窝。幽兰吐馥,金菊傲挺,翠竹抱虚,寒梅争妍,无一不是大智慧。

世界上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谁也勉强不了谁,但谁都得遭遇小聪明与大智慧。唯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美丽,才有大成就。?凡做不了大智慧,就做小智慧,也别成为小聪明。

苏格拉底走访了许多著名的诗人,他发现诗人们不时靠智慧,而是凭借灵感写作,而且居然对自己写的东西也一窍不通。

他还走访了一些能工巧匠,发现他们因为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方面也很精通。苏格拉底认为正是这个缺点把他们的智慧给淹没了。

3.花要半开,人要半醉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三十章》

凡事物发展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衰老,因为这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则接近于灭亡!

大自然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太阳过了正午就偏斜,月亮过了十五、六就开始缺损。所以,老子认为,“凡事物发展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衰老”,为什么呢?因为一直强盛下去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所以,花要半开,人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况且,花全开了,把自己暴露在外,容易受到损伤,别人也失去了兴趣;人要全醉了,就不实自己了,腿脚和大脑就不听使唤了。

如果用在为人处世上,就是不要过亲,也不能过疏,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为好。这就使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来讲,人与人密切相处当然不是一件坏事。否则怎么会有“亲密的战友”、“亲密的伙伴”、“如胶似漆的伴侣”等誉词呢?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过分就会走向极端。俗话说,“过俭则吝,过让则卑”,就是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亲则疏”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朋友之间不可以过密,夫妻之间不可过腻,上下级之间不可以过亲,邻里之间不要过私。否则就会造成彼此的伤害。

(1)朋友之间不可以过密。

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所以有时人要怕孤独,希望有人能与自己共撑一片天,由朋友变成朋友实属不易,要珍惜这份友谊,要用淡水来浇灌,否则,太浓了就容易凋谢。

社会不断发展,人性的阴暗面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朋友的价值也不断地受到污染,这时候惟一具有可信性的或者说能够给人以信心的就剩下“哥们”,更保险点说是“朋友”。

但是,在“哥们儿”面前更要保持冷静,不要失去该有的平衡。

朋友的诱惑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东西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铁哥们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但朋友也不是万能的。你没钱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有钱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找到朋友,都是最好不过的事,和朋友一起共事就要小心了。

“友谊之树常青”的最好办法就是亲疏有度,一旦破坏友谊之船。就会逆向而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