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木匠而又不懂木匠之艺而乱砍斫,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才可以考虑帮助别人,否则就是稻草人救火,自身都难保。也就是说,要知可为而为,作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做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中庸》里面曾经提到“三达德”,所谓的“知、仁、勇”。它们排列的顺序是很有意义的,“知”应该是最重要的,没有“知”的仁或许是愚人之仁,没有“知”的勇就只能是匹夫之勇。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联系上下文再来读毛泽东引的老子的一句话,可以看出,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民众不怕死,你拿死来恐吓他们,是徒劳的;二是说,你一定要拿死来恐吓他们,只会适得其反,就像不是木匠的人代替木匠砍木头,是要伤手的,是要受惩罚的。
也就是说,帝国主义是知不可为而为,最终只能是碰一鼻子灰。如果当时的帝国主义者读过老子的“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这句话,最后恐怕就不会那么狼狈了。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大意是:
有人问:“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
回答:“当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
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我看过对穿着没有任何口味、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淘宝,结果道听途说,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
说的好,知可为而为是一个人最起码应保有的本质。一个人如果不自量力,难免会自取其辱,碰得满鼻子灰,酸溜溜的难以在人前抬起头来。人开创事业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事自己做不来,不要勉强自己。
不自量力的人做事往往不知深浅,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出发点没有站在稳固的基点上,而是从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做出判断。当别人替他拆穿这层楼阁的时候,他才不得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知可为而为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龟兔赛跑以后,乌龟总是洋洋得意,兔子却一直沉默不语。乌龟却不管兔子的感受,做着自己长远的规划。
过了几天,重塑形象的乌龟给鹰王递上呈文,要求委以重任。
鹰王问乌龟:“你想高攀什么职位?”
乌龟说:“请教我飞翔吧!只上一堂课我就能冲上云霄,穿过大气层,翻飞在太空。在那里,我看太阳、月亮,还有成千上万的星星。我还可神速地降落,逍遥自在地掠过一个又一个城市,在短短的几天中饱览所有风光!”
鹰王嘲笑乌龟的荒唐,奉劝他知命守分,耐心地用自己的方式生存。可乌龟却固执己见,坚持要鹰王把飞行的本领教他。
鹰王无奈,只好抓起乌龟直飞云端,并对乌龟说:“看你怎样飞翔!”顾底庞ネ踝ψ右凰桑乌龟掉了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乌龟”的致命弱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怎么样的生活。乌龟因为在龟兔赛排以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誉,便飘忽忽不知所以了,结果,代价是惨重的。
做人要本着实际情况来,不能走自己难以承受的道路。有时候因为你一时的不自量力,前面的路可能会被你走死,而如果知可为而为,自会有海阔天空的境界呈现。
知可为而为是一个大智慧,其实很简单,但很难有人真正的悟道和做到。
知可为而为就是当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知可为而为,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知可为而为,就是上错了公交汽车时,及时下车,另外坐一辆车子。
6.不要拿生命去赌博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
天之网罗广大无边,它虽然稀疏但不会有一点漏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几乎成为人们泄愤的老生常谈。人们在见到或听到不义之事时,可能会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种理解值得商榷。
那么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其实这是老子宣扬天道思想的一句话。天网恢恢者,言天网甚大也。疏而不失者,言天道无为而无不为也。疏者,天网之网孔稀疏不紧密也,暗喻上天无为,不设立繁冗之条律也。不失者,无过失也,暗喻上天凡事皆能妥善进行处理,不放过细小的错误。
可是,我们总是心存侥幸心理,对细小的问题视而不见,结果出现大问题。
比如平时的交通事故,究其原因,不是大家不懂交通规则,而是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作祟,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有的认为自己驾车水平很高,从未出过事,艺高人胆大,思想上放松了警惕;有的认为车速快一点,赶点儿路,不会有事;有的爱打擦边球,明明红灯已经亮起,偏偏硬要闯过路口;有的新手,知道自己还达不到上路行驶的水平,偏偏逞能要练练车技;有的明知不能酒后驾车,但认为自己酒量大,少喝点儿没关系;有的认为一次两次不带头盔、不系安全带不会有事的,心存侥幸,等等。正是由于侥幸心理,为车祸埋下了祸根。
所以,一定不要抱侥幸心态,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1960年10月22日,前苏联进行航天发射准备,著名航天专家科罗廖夫在发射前发现运载火箭出现异常,建议推迟发射,但亲临发射现场指挥的涅杰林元帅却命令道:“莫斯科正在等着我们,无论如何也要保证明天按时发射!”军令如山,不容变更,科学家们只好三缄其口,把希望寄托在“万一没事”上。次日上午,结果火箭发射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包括涅杰林元帅在内的现场百余名军人和科学家不幸罹难。
2001年9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即将发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一个电路触点不通。当时,发射场万事俱备,500多位科学家翘首以待飞船的升空,当听到有一个触点不通的消息后,有人认为问题不大,没必要耽误发射。但是,指挥部的决策者们考虑的并不是这一个点,他们认为,虽然是一个导点不通,但飞船上这批插头可能还存在批次性质量问题。于是,他们一锤定音:立即更换所有这种型号的插头,绝不能让飞船带着疑点上天,这个决策虽然使飞船发射推迟了3个月,但确保了万无一失。
不重视细小问题的心理是一种投机心理,如果这种“投机”正好踩在事物的量变到质变的边缘上,那当然就是侥幸啦,以最大的冒险保住了最小的安全系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回报,但是这样的“神奇”只有“神”才能创造,而大多数换来的是让人撕心裂肺、血淋淋的惨痛教训!
侥幸就是教训,这两个词读音有点相近,但多少人认为它们相距很远,其实它们离得极近,近得如影相随,甚至如胶似漆。有侥幸就会有教训,有的是前人的侥幸变成后人的教训,有的是昨天的侥幸就是今日的教训,更有甚者刚才的侥幸就是眼前的教训。
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