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老子智慧讲堂 第14章 > 第8章 藏锋露拙的智慧(第1页)

第8章 藏锋露拙的智慧(第1页)

_u001d1.收起锋芒毕露的角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老子·第四十一章》

纯真的品质仿佛似污染,大方之形仿佛似无棱角。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也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

比如,身在职场,往往都急于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但是,过早地掀起和卷人竞争,也会造成某些潜在的被动。

(1)无形中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因为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你总能比别人强。一旦你有遗漏和失误,别人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说这是自高自大的最好报应。

(2)会过早地卷人升迁之争。升迁之争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便是淘汰制,通过不断地淘汰来实现金字塔式的职位升迁。过早地进入这个程序,就意味着有可能过早地遭到淘汰。况且有时的淘汰有可能是一种机遇和运气,有时会是人际关系失衡后一种权宜的矫正.更甚或是一种不公平、不光彩的人为私欲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过早地卷人,可能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3)根基不稳,虽长势很旺,但经不住风撼霜摧。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却一古脑儿地将十八般武艺悉数亮将出来,便是应了中国那句忌语:“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旦成强弩之末,连薄绢都穿不过,那肯定会被嗤之以鼻,逐出场外,到那时岂不心血白费、努力落空?

所以,一个人要善于去掉自己锋芒毕露的角,这样才能长久,才能厚积薄发。

道家另一位领军人物庄子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

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还一次,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1)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我看过的一些资料说,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

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

(2)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仔,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老话有一句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为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后人清醒。

李政道说:“我曾就给学生们讲了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孙悟空觉得自己神通广大,结果它落在如来佛的手里,他看到五根棍子,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去。这正好像我们做科学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里一样,我们觉得自己对科学的了解广而且深,可相对来说,与科学的真理还相差很远。”

2.做人须带一份憨,一份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

直线的极端似曲线,巧妙的极致似笨拙,最善辩者却似笨嘴。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陶觉说:“做人须带一份憨,一份痴;不憨不能犯大难,不痴无以处浊世。凡患得患失之人,正是太聪明耳。”

所以,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都须带一份憨,一份痴。

我们在说一个人迂腐的时候,往往讲这个人不开窍。不开窍固然不好,但开的窍过多就好吗?

古时候,南海的大帝叫儵,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经常在浑沌的家里相见,浑沌很热情。于是,儵和忽商量如何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让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日凿出一个孔窍,凿了第七日浑沌就一命呜呼。

浑沌没有一窍,儵与忽好心帮助他开窍,却害死了混沌,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所以,老子告戒我们,做人要“大巧若拙”。为什么呢?因为懂得越多,看的越透彻,要求得到回报的欲望就越高,对社会越不满,人生越痛苦。知道的越多就越虚伪,盘算,把生活变成了生意,计较得失,学会在讨价还价中得到乐趣。做人还是“屈”一点好,“拙”一点好,“讷”一点好。

曾经有人将世间各色人等,按其精明与否的程度分为四个等次、四种类型。

第一个等级是外相敦厚,对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是十分精明者。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等级是让人一眼看去就感觉浑身透着精明,而内底子也确实相当精明的人。但“精明外露”已非上品,不免让人处处防范,其“精明”的效果也就有限,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等货。

第三个等级是本身既无多大能耐,看上去也就是傻冒一个,正因其内外都“傻”,本人既无“自作聪明”之举,他人对其也全不设防,进而有不忍欺之者,故尚可安居三等。

第四个等级是看上去一脸“精乖”相,亦往往自认为精明过人,骨子里却愚不可及。此等角色人见人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为末等。

以上四色人等,又并非一成不变,如第二等者,一旦“精明”过头,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往会沦入末等而不复;而原为第三等者,如能在世事磨炼中逐渐悟出人生真谛,则摇身一变而跻身头等行列者亦不乏其人。

再聪明的人都无法完全认清世间万象,运转再快的头脑也跟不上世界万物的变化。所以老子要求我们做人要“屈”一点,“拙”一点,“讷”一点,这样才能掌握世间万物,掌握我们自己。

很多人还对金庸笔下郭靖的“傻里傻气”记忆犹新。结果呢?却成了受人尊敬的武林高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