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十八章》
灾祸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呵,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老子认为,祸和福这对矛盾,像一切对立的事物一样,是辩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互相转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人生常常就是这样。福也好,祸也罢,尤其是祸,有时就发生在瞬间,至于幸福,自然是人人所渴望,所追求的。而且幸福有时也会不期而至,当幸福到来的时候,那种震惊也绝不亚于灾祸的到来。
一个贫困的青年突然有一天接到国外的姑姑来信,让他前去继承一份丰厚的遗产。这种幸福就在旦夕之间,不期而至,仿佛白日做梦。但是,世上的幸福一般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创造,辛苦努力才能到来。
在福与祸这对矛盾关系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就得想得开,看得透。有时候想开点,看透些,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福也好,祸也罢,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一时冲动,自己毁了自家的幸福。
我们说,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况且,有时候,恩和怨,喜和悲,功名利禄和一介草民的转换,也许就在那么一瞬间,甚至一念之间。面对恩恩怨怨,喜喜悲悲,潮起潮落,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我们还分清拿是福,哪是祸吗?
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幸与不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会豁然开朗。
可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车水马龙、霓红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但我们的心灵呢?
我们应该让它安静下来,还它美丽。
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傅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傅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没关系,草籽本来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傅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大雨,徒弟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徒弟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在这个故事中,徒弟的心态是浮躁的,常常为事物的表面所左右,而师傅的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
其实,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优,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历代仁人志士崇高忧乐观的精辟概括。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在忧喜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也可以达到顺其自然“难得糊涂”的境界。
范仲淹记岳阳楼,一为重修岳阳楼,更为劝老朋友滕子京。滕子京当年作为改革派人物受诬被贬到岳州,心中愤愤不平。范仲淹便借记岳阳楼,而把规劝之言和自己的处世态度自然艺术地表达出来。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人的忧喜情绪不因客观景物美好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境遇不佳而忧伤,顺其自然,豁然,超然。
一般人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观外界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时,能够慨然以对,洒脱些,想开点,看远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要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节制,而是要懂得掌握一个“度”。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过了那个限度和分寸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忧忿过度会导致对现实不满,进而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公德;乐极生悲,无限制地“享受生活”,就会堕落;就算不会堕落,也不利于养生,过优过喜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忧也好,喜也罢,有时在客观环境不变,或变化比较小的情况下,就得靠主观调节,努力减少忧虑,多寻找一点快乐。把目光放远些,不要为眼前的境遇所困扰所压倒;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所腐蚀,做一股“浅浅水”,让它“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
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的很多内容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为己者,横生计较,即会感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寒风热雨等一切不如意之事,这都是妄想之所现。圣人逢苦不忧,逢乐不喜,这是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的缘故。不觉苦乐的人,是因为灭己之故。——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2.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也就知道了何谓丑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何谓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彼此应合,前与后连接相随。
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时也说明了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老子在这里主要阐述自然与人事的相对论,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它们相生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在不断地变动。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法,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在对立中相调和。
比如,人生的处境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处在顺境中,一顺百顺;有时候我们处在逆境中,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甚至一会心情很好,一会又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样让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有一个连续性?
根据老子的辩证法,要避免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的大起大落,就必须在顺与逆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实现“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菜根谭》有言:“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边接触到的全是有犹如医治自身不足的良药,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敦砺行,磨练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顺境中,这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枪,在不知不觉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有辨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说,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机会,就可以由逆向顺,振翅高飞。居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说,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坠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相反,如果处在艰苦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告诫我们,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的,你应该算算看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失去的要多的多。踮起脚尖儿,又是另一条生命,另一中活法,另一番境界。
老子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是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