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中国历年的科技成就 > 第4章 曲辕犁(第2页)

第4章 曲辕犁(第2页)

但赵过在推行代田法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没有与牛力相配套的农具,种代田的效率并不高。他决定发明一种适用于代田等行距条播的农具。西汉初期,我国已有了简单的播种机具——耧车。不过,起初的耧车是一腿耧或两腿耧,效率不高。赵过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制了三腿耧车。这种农具的图形在山西平陆出土的汉墓壁画中得到了展现,根据壁画复原的耧车模型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赵过发明的耧车是由种子箱、排种箱、输种管、开沟器、机架和牵引装置组成的。它的中央有一个盛放种子的耧斗,耧斗下有3条中空的耧腿,下面装着开沟用的小铁铧。播种时,一人在前牵引架着耧辕的牲畜前进,另一人在后控制耧柄高低来调节耧腿入土的深浅,同时摇动耧柄,使种子均匀地从耧腿下方播入所开的沟内。耧车后面用两条绳子横向拖拉着一根方形木头,能在耧车前进时把犁出的土刮入沟内,使种子及时得到覆盖。这种耧车将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结合在一起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东汉崔在《政论》中说它“日种一顷”,也就是一天耕种00亩。

三腿耧车发明后,最先使用于“三辅”地区,即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后来推广到边远地区。三腿耧车是一项杰出的发明,它的原理和功能同现代播种机差不多,在构造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我国两千多年前发明的三腿耧车是西方人直到00年才发明的播种机的始祖。

另外,在推广过程中,赵过发现有些农民因缺牛而无法趁雨水及时耕种,于是赵过让农民以换工或付工值的办法组织起来用人力挽犁。采用这样的办法,人多的组一天可耕三十亩,人少的一天也可耕十三亩,较旧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垦辟。

崔寔(103~107),字子真,又名台,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后期著名的农学家、政论家。崔寔出身于名门高第。自高祖崔朝起,崔氏几代人中,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崔寔的父亲崔瑗,是著名的书法家,对天文历法也有所研究,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崔瑗在做河内郡汲县县令期间,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他的言行对崔寔有一定影响。

崔寔青年时代性格内向,爱读书。成年后,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与边韶、延笃等在东观皇家图书馆工作,以及和诸儒博士一起杂定“五经”。崔寔曾出任五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北部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太守。当时,五原地方比较落后,虽然该地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没有纺织技术。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就睡在草窝中,晋见地方官吏时就穿着稻草做的衣服。崔寔到五原后,从雁门、广武请来了织师,教当地人民纺、绩、织、纫的技巧,老百姓再也不用遭受衣不蔽体的痛苦了。

由于他在五原的政绩卓著,三四年后,又被举荐为辽东太守。后来,崔寔又被升为尚书,由于党祸,不到一年就被免归了。崔寔为官清正廉明,死的时候家徒四壁,最后还是由一些好友为他备办的棺木葬具。

崔寔根据多年的亲身体验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及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工商业经营,都必须考虑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性,加以合理的妥善安排才可获得较多收益。因此他把前人和自己所积累的新旧经验,加以总结,按月安排,写成一本四时经营的“备忘录”形式的手册,即《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是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现存版本共有7字,与狭义农业操作有关的共字,占总字数的%,再加上养蚕、纺织、织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酿造等项合计也不到0%。其它如教育、处理社会关系、粜籴买卖、制药、冠子、纳妇和卫生等约占0%多。

《四民月令》中所述的生产规模大多已超出小农经济的规模,只有官宦之家的田庄才可体验上述的生产。从其记述可以看出东汉时洛阳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当中以农业占优,重视蚕桑,畜牧业仅从属农业,蔬菜以荤腥调味类较多。《四民月令》还最先记述了中国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方法。其中农业经济除了自给自足外,还有利用价格的涨落,进行粮食、丝绵和丝织品等的买卖活动。

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今属山东)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6世纪),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他的家族虽然世代务农,但却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贾思勰曾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南、河北等许多地方。他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

中年后的贾思勰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和放牧活动。有一次,贾思勰养的二百多头羊因为饲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饿死了一大半。事后他想,下次我事先种上0亩大豆,把饲料准备够羊就不会饿死了。这样,他又养了一群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羊又死了许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羊少饲料多,羊也会死亡。贾思勰赶忙去向村里的老羊倌请教。老羊倌在仔细询问了贾思勰养羊的情况后,找到了羊死亡的原因:贾思勰放饲料的方法不对。羊是最爱干净的,他随便把饲料扔在羊圈里,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这样的饲料羊自然不肯吃,所以就饿死了。贾思勰又在老羊倌家里住了好多天,认真观察了老羊倌的羊圈,学到了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就按照老羊倌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错。

北魏永熙三年(年)到东魏武定二年(年)间,贾思勰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请教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亲身实践后的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写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该书分为0卷,共9篇,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齐民要术》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齐民要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才智,为保留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

陆羽(7~80),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因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后来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逃出了龙盖寺。后来,陆羽结识了被贬的礼部郎中崔国辅,两人一见如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7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唐肃宗乾元元年(7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进行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上元元年(7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他隐居在山里,时常身着布衣草鞋在山林间穿行,采集茶叶、寻觅山泉,取得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都为他著《茶经》奠定了基础。

780年,陆羽呕心三十载的《茶经》付梓,全书卷,共7000余字,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规律,他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王祯(7~0),字伯善,山东东平人,我国元代著名的农学家。据史料记载,王祯曾做过宣州旌德县和信州永丰县两任县尹。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

王祯任职的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了。

王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他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而他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集、“百谷谱”集、“农器图谱”0集。一种是卷本,包括“农桑通诀”卷、“谷谱”卷、“农器图谱”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集并为卷、将农器图谱由0集并为卷。全书约。万字,插图8幅,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亦为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

在农田灌溉方面

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计数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

在发展牧业方面

王祯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等经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