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我国历年科技成就 > 第2章 山海经(第2页)

第2章 山海经(第2页)

《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著作达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失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为我们展现了00多年前中国的地理面貌,使人们读后可以对各地的地理状态及其历史变迁有较清晰的了解。例如从关于北京地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历史遗迹、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还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人们早期进行的一些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像拦河堰的修筑、天然河流的导引和人工渠道的开凿等。这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关于北京地区最早的地理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经注》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地理文献,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玄奘(0~),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我国唐代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地理探险家。玄奘自幼聪明异常,有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8岁多就开始诵读佛经,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广泛研究各种学问的兴趣。久而久之,玄奘萌发了出家为僧的想法。恰在此时,隋王朝要在洛阳剃度7名和尚。报名的人有好几百,年仅岁悟性极高的玄奘被大理卿郑善果破格录取。

7年,玄奘离开洛阳,先后游历四川、湖北、长安等地0余年,遍访名山大寺,质疑问难,寻求佛学真谛。在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后,遂产生了前往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探求佛学本来面目的想法。但由于当时唐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着西突厥入侵的威胁,因此限制私人西行,朝廷没有批准玄奘西行的请求。7年,8岁的玄奘与一秦州(今甘肃天水)和尚为伴,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万里孤征。

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玄奘到达了印度,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外道僧人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宣称如果有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他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皆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将五十条经义丝毫不差地讲解了出来。外道僧人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制止了他的的自残行为,并在他耳边仔细叮嘱了几句,外道感恩戴德地去了。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贞观十七年(年)春,玄奘谢绝了戒日王和那烂陀寺众僧的挽留,携带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玄奘此行,行程万里,历时8年,是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旅行。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回国后,遵照唐太宗的旨意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下来的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的汇编,成书于贞观二十年(年)。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至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该书也是中亚和南亚考古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考古学家曾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发掘和鉴定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就是据该书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

沈氏家族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遗憾的是,就在沈括刚满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沈括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以及文学艺术,无不通晓。他在科学研究上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都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

沈括一生为官,四处飘泊,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峭拔险怪的名山,一碧万顷的平川,烟波浩渺的湖泊,飞湍急流的江河,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深邃的目光,透过青山秀水,看到了它们的沉浮变迁。在雁荡山,沈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曾游览过不少名山,都是从岭外便能望得见峰顶,而雁荡山却不然,只有置身山谷,才能看到高耸入云的诸峰。经过再三琢磨,沈括得出了结论:是山谷中的大水,将泥沙冲尽之后,这些巨石才高峻耸立,拔地而起的。而且,雁荡山的好多独特景观,如大小龙湫、初月谷等,也都是大水长年累月冲凿的结果。由此,他联想到西北那土墩高耸的黄土区,和雁荡山的成因相同,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只不过一个是石质、一个是土质而已。沈括关于因水侵蚀而构造地形的观点,在当时只有阿拉伯的一位科学家“英雄所见略同”,直到70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赫登才完整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论述地貌变化。另外,在冲积平原成因的解析方面,在“化石”的命名以及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方面,沈括的贡献也极有价值。

在数学、物理学、光学、声学、生物、医学、化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内,沈括也有很深的造诣。沈括晚年退出政坛,隐居在江苏镇江朱方门外竹影摇动、溪水潺潺的梦溪园,潜心笔耕,写出了伟大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内容丰富的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闻和旷世才华。书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许多学科,共09条,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郑和(7~),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洪武十三年(80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又称三宝太监。因跟随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0年)至宣德八年(年),郑和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在郑和远航的过程中,也曾遭遇到很多的困难。有一次,郑和的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他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8米,宽。米。船有层,船上9桅可挂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两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航海舰队。郑和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西方。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它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在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徐霞客(87~),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记》是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来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镇。在客店吃饭时,他向店主打听道:“老哥,不知去麻叶洞怎么个走法?”店主一听“麻叶洞”三个字,脸色顿时大变,惊慌地回答说:“快不要提麻叶洞,里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两个书生不听劝,进去就再没出来!”

徐霞客听店主这么一说,游兴反而大增。天亮后他立即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路线直奔麻叶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见奇峰高耸,怪石嶙峋,那麻叶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隐约可见,险象环生。徐霞客不慌不忙,徐徐点燃手中的火把,便从黑洞里钻了进去。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洞内冷气袭人,阴森可怖,不时有水珠滴在颈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弯走了多少时间,只见侧面突然有一丝亮光,徐霞客忙绕了过去,随即被眼前的奇景惊得目瞪口呆:头顶的巨石上,齐刷刷裂开一丝狭缝,阳光从缝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胧中,但见根根石柱从洞顶垂下,棵棵石笋从地上生出,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这是流水侵蚀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钙)逐渐凝结而形成的。像这样奇特的景观,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觉暗自庆幸,亏得没听店主的话,否则岂不遗恨终身?

后来,在西南地区,徐霞客又多次仔细考察过石灰岩地貌,曾先后探访过0个岩洞。在他的笔记里,详尽地记述了溶蚀对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蚀,不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圆形的洼地,还能形成状如门洞的“天桥”以及岩洞中奇妙绝伦的石钟乳、石笋。对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广泛深入的考察和详细记录,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00多年;而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伟大先驱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数万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是徐霞客0余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被称为“古今游记第一”。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也赞叹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杨守敬(89~9),字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杨守敬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八岁的时候,母亲为他请了一位老师覃先生。

一天,母亲准备好酒席,请覃先生吃饭,开席后覃先生夹了一块鸡腿一咬,鸡骨头把牙齿“顶”了一下,覃先生就对杨守敬说:“香鸡稀烂棒硬。”此时,杨守敬正从厨房捧着一碗绿豆汤出来,随口就应声道:“豆汤翻滚热炀。”覃先生听后大吃一惊,想他小小年纪就出口不凡,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

第二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宜都陆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大红灯笼,覃先生的夫人做了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大灯笼,覃先生就在灯笼的右面写了上联:龙变鱼,鱼变龙,龙鱼变化。写好后叫杨守敬来对下联。杨守敬说:“老师,我若对上了,你奖给我什么呢?”覃先生说:“我书案上的文房四宝任你挑一件。”

杨守敬马上对出了下联:老携幼,幼携老,老幼欢欣。覃先生听后,大加赞赏,连说:“好,好,好!”杨守敬随即机敏地爬上覃先生的书案,抱上一块端砚跑回家去了。

杨守敬一生专心致志,刻心学习,一丝不苟,严谨治学,这既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十一岁时,由于生计而辍读,开始习商,但仍不废学业,白天站柜台,晚间在灯下苦读,常至鸡鸣才就寝。十八岁时参加府试,因答卷书法较差而落榜,于是他发愤练字。十九岁再次参加府试时,五场皆第一。

杨守敬一生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是与门人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的《水经注疏》。他对我国正史地理志和其它地理著作,都曾深入研究,撰写、绘制了十余种历史地理著作和72幅历代沿革舆地图。为写《水经注疏》,他对《水经》和《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总结前人的得失,比前人的研究更为周详。《水经注疏》吸取历代《水经注》的研究成果,以朱谋玮《水经注笺》为正文,考证精详,疏之有据。

《水经注疏》是明清以来郦学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发展,代表了郦学地理学派的最高水平,备受学术界重视。近代学者汪辟疆评价它:“抉择精审,包孕宏富。前修是者,片长必录,非者必严加绳正,至于期当;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厌其详。故精语络绎,神智焕发,真集向来治郦《注》之大成也。”

00年月日,杨守敬故居和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李四光(889~97),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省黄冈县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

李四光出生于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幼年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高等小学堂学习。

90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先去日本学造船,后又去英国学采矿,最后确定以地质学为终身事业,在地质力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