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满急
【茯苓】〔平〕。心下结痛。
【枳实】〔寒〕微寒。心下急,痞痛,逆气。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心下急痛坚痞。
【朮】〔温〕。除心下急满。
【生姜】微温。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药性论》)。
【百合】〔平〕。除心下急满痛(《药性论》)。
【橘皮】温。和杏仁蜜丸,主心下结(孟诜)。
药对
【庵闾子】微寒。主心下坚,疗心下坚,膈中寒热。
【杏仁】温。主心下急满(臣),消心下急。
【石膏】大寒。主心下急(臣),心下热气惊喘。
心下满急,即胸痹之类欤?不然何以篇中有橘枳生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也。心下满急,即水饮之所为欤?不然何以篇中有枳朮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也。夫心下满急之气结不行,固有类于胸痹,其为病之根,固不出于水饮,第言其处则曰心下,言其状则曰满急,能不推求其故,混同胸痹、水饮治之乎!夫曰心下,则其处狭于胸中,曰满急,则其状甚于胀痛,盖贮物充盛毫无空隙谓之满,急如弦张谓之急(《通评虚实论》王注),非特不波及于腹,且不徧于胸。以为胸痹,则胸痹有缓有急,此则但急不缓;以为支饮,则支饮在傍,此则在中,所据之地甚微,所凭之势甚猛,自是胸中之气为水饮所格,急切不能升降。《金匮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彼则言其所欲不能之迹,此则言其为病之根,若生姜半夏汤则正煌煌列于篇中者也。更详篇中之义,此证系以阴困阳,特其阳有盛有衰,其最衰者宜化阴以伸之,其次则导阴以舒之(百合、庵闾子),其最盛者虽困于中,仍能劫阴以助阳,却宜通阳以救阴者(石膏),其等限不可紊也。篇中仅胪药十味,与《腹胀满篇》同者四,与《痰饮篇》同者六,与《上气咳嗽篇》同者四,祇石膏一味无同焉,以其病固与腹胀满同状而部位异,与痰饮同体而动静异,与上气咳嗽同源而趋向异耳。
心烦
【石膏】〔微寒〕大寒。止消渴,烦逆。
【滑石】〔寒〕大寒。除烦热,心躁。
【杏仁】〔温〕。心下烦热。
【栀子】〔寒〕大寒。心中烦闷。
【茯苓】〔平〕。心下结痛,寒热,烦满。
【母】〔平〕微寒。伤寒烦热,咳嗽上气,止烦热渴。
【通草】〔平〕。疗脾疸常欲眠,心烦。
【李根】大寒。止心烦逆,奔气。
【竹沥】大寒。暴中风,风瘴,胸中大热,止烦闷。
【乌梅】平。主下气,除热烦满。
【鸡子】微寒。除心下伏热,烦满,欬逆。
【豉】寒。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
【甘草】〔平〕。烦满,短气。
【知母】〔寒〕。伤寒,久疟,烦热。
【尿】寒。疗血闷,热狂(《日华》)。
蜀本
【卢会】寒。主热风,烦闷,胸隔间热气。
【天竺黄】寒。
【胡黄连】平。大人五心烦热(《唐本》)。
药对
【王不留行】平。主心烦(君)。止心烦,鼻衄。
【石龙芮】平。主心烦(君)。止烦满。
【玉屑】平。主胸中热,心烦(君)。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
【鸡胵】微寒。除热,主烦热(君)。除热止烦。
【寒水石】大寒。主烦热(臣)。皮中如火烧,烦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