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图片 > 第9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第4页)

第9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第4页)

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社会修建的最后一座超大型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赫,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佛香阁

延伸阅读

昆明湖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农学农具

古代机械大师──马钧

马钧是我国古代的机械大师,他发明的新式织绫机大大加快了我国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为我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某础;而他创制的龙骨水车一直被我国农村历代沿用,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车,一种连续提水的工具。

◆三国连弩复原模型

延伸阅读

马钧在军事上的机械发明

三国时候,魏国和蜀国经常打仗。蜀国大军事家诸葛亮在出师北伐时,曾发明了一种可以把箭接连发射出去的连发射远器——连弩。它每次可发数十箭,威力很大。魏军在战场上拣到,颇感惊奇。当时已经年老的马钧看到连弩后,认为这种兵器很好,说:“巧是很巧了,但还有不到的地方,如再改进一下,威力还可增加五倍。”于是,他便将连弩进行了改进,果然效果倍增。

农田耕作的进步──代田法

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方法对于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代田法培育

◆栈车

◆耧车模型

世界上最早的农学专著──《汜胜之书》

《氾胜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书中记载的关于成本、支出和利润的计算是有关农业生产成本等项计算的最早记录,是战国秦汉时代商品性农业有了一定发展的产物,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农业经济核算思想的萌芽。

◆区田法耕作使得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瓠子。味甘,可以食用,但苦的瓠子不可食用,会引起食物中毒。《氾胜之书》里“种瓠法”大大提高了瓠子的产量。

延伸阅读

《氾胜之书》成书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为主要标志,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个飞跃。但当时的铁农具以小型的镢、锸、锄之类为多,铁犁数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广还是很初步的。秦的统一本来给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秦朝的苛政暴敛,无限度地使用民力,又造成了社会生产的破坏。刘邦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汉初统治者吸收了秦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和劝导,社会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生产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耦犁”的发明和推广为标志,铁犁牛耕在黄河流域获得了普及,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开去。农业生产力的这种空前发展,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氾胜之书》正是在这些基础上对新的经验所作的总结。

农事活动专著──《四民月令》

崔寔所著的《四民月令》成书于2世纪中期,是自《汜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出现的500多年间唯一的一部农业生产书籍,它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状况,为东汉后期的农业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牛耕图》

◆庄园生活图

延伸阅读

《四民月令》的流传

《四民月令》成书以来,曾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流传。贾思勰《齐民要术》对书中内容曾多作引用,北周末年杜台卿撰写《玉烛宝典》的时候,每月均录有一段《四民月令》的材料。清代嘉庆年间,严可均辑录《四民月令》一卷,作为《全后汉文》第四十七卷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1921年,唐鸿学以《玉烛宝典》材料重编《四民月令》,收入《古逸丛书》中。

1965年,中华书局曾出版石声汉的《四民月令校注》。1981年,农业出版社又出版了缪启瑜的《四民月令辑释》。这两个辑佚本均以《玉烛宝典》为主要根据,广泛汲取《齐民要术》和各种类书中的有关资料,参考各种辑本,书中对《四民月令》的数据颇有点评。

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学专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使我国的农业科学第一次形成了系统理论,为保留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