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大唐帝国巅峰版图 > 第二章 天可汗盛名下的唐太宗(第2页)

第二章 天可汗盛名下的唐太宗(第2页)

既已伏诛,若再罪及余党,杀人太多,就不利于天下安定了。李世民也及时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采用明智的安抚政策,来消除宫府集团余党的对抗情绪。于是一面下令禁止秦府人员滥捕滥杀,一面以唐高祖的名义下诏大赦天下,说“凶逆之罪”,止在建成、元吉两人而已,其余党羽,一概不加追究。赦令一公布,果然奏效。曾率领宫府卫兵进攻玄武门的冯立、谢叔方等人逃亡在外,听到赦文,第二天即出来自首。薛万彻开始时不敢出首,李世民屡遣使“谕之”,一片诚意,解除了他的顾虑,也自动出首了。李世民公开地提出,这些人为主子效命,都是忠义之士,并当众释放了。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也马上表示愿为李世民效忠,散亡在长安附近的宫府兵勇,有些人放下武器,自动向朝廷投诚,有些人则销声匿迹,不再参预活动了。长安附近的隐患迅速地消除了。接着,李世民又集中力量

对付庐江王李瑗和罗艺。

李建成死后,幽州大都督李瑗被召归京城。李瑗本是李建成党羽,知道建成被诛杀,心中疑惧。部将王君廓想出卖李瑗取功,于是怂恿他起兵。李瑗十七日反叛,二十五日,李瑗被王君廓杀掉,王君廓遂取得幽州都督一职。

李建成的另一亲信罗艺,倚势跋扈,与秦王府作对,李世民手下的人跑到他的营地,他竟无故殴击。后被高祖李渊调出京师,以本官领天节将军镇泾州。李世民即位后,为了稳住罗艺,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罗艺仍不安,于是诈言检阅武装会集各路诸军,到时又假称奉朝廷密诏麾兵入朝,率众军离开泾州赴豳州。豳州守臣赵慈皓不知罗艺谋反,出城拜谒,罗艺乘势开入豳州。唐太宗闻报即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伐。讨伐大军还未到达,赵慈皓与统军杨岌合谋准备赶走罗艺。罗艺察觉,即将赵慈皓关入狱中,在城外的杨岌立即率兵攻罗艺,罗艺大败,抛下妻子儿女,急急忙忙带领数百骑逃往突厥。行至宁州界,过乌氏驿,随从的几百人逐渐逃散,罗艺自己被左右的人杀死,传首京师。罗艺的叛乱就这样迅速被平定了。

李瑗、罗艺之流贸然举兵叛乱,最后都由于内部瓦解、部众倒戈而兵败身亡,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世民安抚政策的成功。至此,宫府集团残余的武装力量全被清除了。

宫府集团中有许多谋士,如魏征、王硅、韦挺等人,都是非常具有才干的有识之士,并且都为李建成、李元吉出谋献策加害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对他们不能不有所忌恨。玄武门之变后,王硅和魏征也开始隶属于李世民。

姑且不提王硅,魏征过去是李密的部下,转投李建成门下后,曾经多次进言:秦王李世民非早日肃清不可。不然,皇太子殿下的地位必定岌岌可危。

“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使我们兄弟相残?”

李世民这么问时,魏征回答:“倘若皇太子殿下当时采纳我的进言,今日的情形就不是这样了。”

这是极其老实的话。

这家伙有话直说,真够爽快!——倘若没有旁人在场,李世民真想用这句话嘉许他。

李世民的属下却全都勃然大怒。

“这个家伙说的是什么?”

“今日的情形不是这样,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家伙出言不逊!”

“非把他砍头不可!”

“殿下放任他说这种话吗?”

大伙儿气势汹汹地连声喊道。

“如何处分这个人,让我来决定吧!”李世民道。

单独面对后,李世民道:“想说什么就直言无妨,你是这样的人吧?”

“该怎么说呢?我是绝不说自己不想说的话——我起码可以这么说。”

“你有欲望吗?”

“有欲望的人连不想说的话也会说,不是吗?”

李世民歪着头,凝视魏征的脸。一些话说出口,搞不好会被砍头——这个人明知其理却还敢说。李世民觉得自己实在无法了解眼前这个人。

难道他是在演戏?——李世民同时也有了这个想法。此前魏征的言谈和态度,多少有些演戏的模样——李世民有此感觉。

就算是演戏,他也演得够到家的嘛!——这个人可不可以相信呢?——犹疑了半天,李世民决定先相信他再说。

任何人都有可取的地方。如果能把这可取之处为自己、为国家、为天下利用,些许瑕疵应该可以不必管它——这是李世民的想法。

魏征是有话直说型的人,而且他的许多想法与李世民有颇多不同之处,李世民认为这是很大的魅力。

李世民的态度是,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而魏征的态度是,不想说的话绝不说出来。这两者就结果而言,或许相同,但由于思考角度不同,所以彼此看到的事物,可能并不相同。利用魏征的言谈来发现自己所没有想到的事情——在这个目的之下,李世民决定把这个人留在

自己身边。

当时,高祖李渊已年逾六十,除去年龄上的关系,在性格上,他也不是会恋栈政权的人。眼见下一代兄弟相残,他决定将皇位让给胜利者。这个胜利者运用玄武门胜利后之余势,一副有意亲自担纲国政的模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