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咨站在了曹丕面前。
曹丕没有看他。
在曹丕眼里,孙权都不存在,何况赵咨。
这其实是大人物定律。大人物眼里只有更大的人物,其他的都是空气。
赵咨不愿做空气。他要让曹丕刮目相看。
曹丕漫不经心:你的主人孙权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
这样的漫不经心其实是一种轻慢——一个人的形象如果在外人眼里是模糊的,那说明这个人无足轻重。因为真正的大人物早已名声在外,个性鲜明,形象栩栩如生。
所以,赵咨再怎么回答也是无足轻重。
但赵咨还是回答了。他用了三个形容词来概括孙权。
聪明、仁智、雄略。
曹丕笑了。轻笑。曹丕以为,一个人成不了大人物没关系,但做大人物状就很可笑了。聪明、仁智、雄略这三个词是可以用在孙权身上的吗?他以为赵咨马屁拍得太过了。
赵咨举例说明:“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曹丕不笑了。或者说他的笑容僵硬了。
不是佩服孙权聪明、仁智、雄略,是佩服赵咨聪明、仁智、雄略。这小子,要有多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概括力才能如此回答啊?!
便继续考核。问:我要攻打东吴,你看可以吗?
答: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备之策。
问:吴怕魏吗?
答:带甲百万,江汉为池,怎么会怕呢?
问: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个?
答:特别聪明通达的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啊。
曹丕不再问了,而是感慨:人才啊,顶级人才啊,这样的人才怎么出在东吴、不出在魏国呢?
所以感慨之后便是伤感,伤感之后便是肃然起敬。他不再目中无人了。
大人物定律就此改变。大人物眼里有更大的人物,也有令其折服的人物。后者可以凭借智慧征服他人。
当然,孙权的命运也被稍稍改变了一下——他被曹丕封为吴王,加九锡。
大夫刘晔对曹丕的治国之策提出了异议。
准确地说,他对曹丕加封孙权为吴王的举动不理解。
刘晔以为,解决世间的问题其实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截了当;二是曲径通幽。前者是首选,后者是无奈之举。当可以直截了当解决问题时,为什么要绕着弯儿上呢?
这叫多此一举。
刘晔说,现如今孙权害怕蜀兵来攻,所以才来讨好我们。在我看来,蜀、吴交兵,对我们是极好的机会。皇上不妨派重兵渡江袭吴,这样蜀攻其外,我们魏攻其内,吴国的死翘翘是指日可待的。吴亡则蜀孤。拿下它是迟早的事……
但曹丕却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天下人心。
不错,两面夹击是有可能拿下东吴,但这是得还是失呢?
人世间最难判断的问题就是得失了。有时候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曹丕以为,从表面上看,两面夹击可以尽快得到东吴,但天下人心却失去了。孙权是来称臣的,态度谦卑有加,自己也刚封了他为吴王,恩赏未绝,便举屠刀,不是有为之君的德行。这事要是传出去,天下人会怎么看自己?
曹丕开始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刘晔则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