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贾代善是荣国公,京营节度,协理提督京营戎马事。
标准的国之重臣。
武勋到了这种地步,地位也就只比大学士稍逊一筹,还在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等文官重臣之上。
而贾代善一柄银枪打遍大周军中无敌手,这般武夫脾性不可能与文官一样温良恭谨,对陶炳吉这等小官更是喝来骂去,根本未当回事。
在贾代善心中这是小事,其实也不算什么仇怨。
只是事隔三十多年,陶炳吉喝斥着当年贾代善,贾代化的儿孙后代,心中自是有不一样的感觉。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况且不仅是陶炳吉心中的旧怨,也涉及到文武分别,文官大佬们一直追求的就是能压制武勋,能如前明那样,文官全面凌驾于武勋之上。
而不像大周,武勋领兵拥有实权,能和文官分庭抗礼。
这是开国时,大周太祖汲取前明过于重文轻武,以至国家武备不修的教训,所以特意设立了这套武勋与文官共存,达到文武分权相制衡的体系。
近百年之下,虽然文官逐渐凌驾于武勋之上,权柄更重,但想做到前明文官视武将为奴仆,还那是差的太远。
仅仅是权势略高一筹而已。
而且武勋代有人出。
开国时有四王八公,除了北静王一脉接近文官一脉,其余重臣都是武勋。
在太宗到景和朝初,又有贾代善这样的猛人崛起,以一人之力压制大半文官,使文官们极为忌惮。
贾代善之后,又是赵国公田铎。
内阁诸大学士能压住所有公侯在其之下,只有一人例外,便是这位赵国公。
这老头已经年近九旬,太祖朝从军,太宗朝崛起,景和重臣,中后期成为当世第一武勋。
完全就是个生生熬出头的老乌龟。
到了景和中后期,赵国公成为景和一脉之首,其资历,战功,谋略,都是武勋集体中的第一人。
庞大的景和武勋基本上都是跟着此老走。
景和帝也是有意扶持田铎来对抗贾代善和开国一脉。
此后自是田铎赢了,此老年龄比贾代善还大的多,算是半个长辈,贾代善早死多年,他却一直活到现在。
现在这位赵国公已经是大周军中的活化石,无数将校追随过此老,可想而知这位老国公有多大的威望。
赵国公,上柱国,太保,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提督京营戎政,并赐禁城乘肩舆,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这些官职任何一个都是人臣之极,这老头算攒齐了。
比起汉朝的摄政大将军,只少了个录尚书事和如萧何故事。
当然,这两个这老头打死也不会要。
这是往死路走。
这么多身份累加在一起,别说陶炳吉这个次辅,就是也同样加太保和金紫光禄大夫衔的首辅张次阳,相较起来也是相差甚远。
再看贾家这几个……简直是一群小丑。
一念及此,兴味索然。
欺负废物也没甚乐趣,陶炳吉目光转到沈鸿翼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