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瓒笑道:“若是给他填鸭八股文,确实一两年内能拿个童生,秀才也大有可能。不过少年得志,容易坏了性情,还是再打磨几年罢。”
“也对。”刘统勋笑道:“在贾东主这里干几个月,经历比在外游历几年还丰富,史兄打算的没错。”
史玉瓒含笑点头,他是打算最少做到明年夏初之时再南返。
那时候不光春闱考完,新科进士也是去向已定,三鼎甲和二甲少数幸运儿入翰林院,进入升官快车道。
少数人则进入六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些衙门当然不如翰林院,但也是终南捷径。
再次一些的,进通政使司,光禄寺,太仆寺,虽说不及翰林的清贵,也不如六部,都察院,但好歹是京官,打熬十来年资历再下放,直接便是知府,最不济也是实职知州,或进入布政使司,提刑使司等省会大衙门,升官不难。
再次的,就是二甲中后等和三甲靠前位置,只能是分发各县当知县。
好在他们科名还算靠前,一般都是分在北直隶,江南省,山东,河南,或浙江,福建等地。
要么近在京畿,要么腹心之地,要么富裕要冲。
三甲靠后,就只能是西北宁夏,甘肃,或是辽东,川西,广西,云贵这些老少边穷或是战争频繁之地去当知县了。
可谓,一考定终生。
留京的进士会先行观政,然后分发各衙门,各有际遇,都是意气风发。
分发离京的,就是各有的不同,有的春风得意马蹄疾,有的黯然神伤。
到时候,三年一度的大热闹结束,蜂拥而来的各路人马也是陆续离开,五月时初夏涨水,正宜行船,史玉瓒也是打算到时候携袁枚南返。
算算时间,最少还能干半年左右。
以贾东主的大方,最少能拿走四百两左右的银子。
对史玉瓒来说,也是颇为丰厚的收入了。
毕竟当名士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参加各种文会,四处打秋风,银子来的并不容易。
得看主家的心情,实力,还有为人是否大方。
其实名士就是档次更高一些的清客而已。
好在此次到京城极为顺利,成了书局日报的主编。
史玉瓒发觉,这个身份比自已之前的名士身份还要管用。
他也参加了几次文会,报出自已是浙省名士身份时,北方的士人并不是太买帐。
毕竟史玉瓒还没有全国性的名气。
得到了几十年后,他的弟子袁枚才有举国仰慕的待遇。
但一旦报出自已是书局主编时,很明显对方就要热情的多。
就算更多人是对贾芸感兴趣,话题就是打听贾芸的消息,但好歹史玉瓒也会被高看一眼,能参与更高层次圈子的互动和话题。
史玉瓒本身的积累也够了,几次下来,结识了不少人,拓展了人脉,这一次京城之行算是站稳了脚跟,完全不虚此行。
一切根源和际遇变化,当然还是来自自已灵机一动加入了贾记书局。
真是神来一笔啊。
“珍重。”
“希望数月之后,是两位送我们师徒离开。”
这真是好祝词。
刘统勋和王安国都是笑起来。
这就是说两人会考在二甲中等以上,可以留京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