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的几位名士写的文章都是一流,便是诗词在这个时代也属顶尖。
原本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名士。
只可惜雕版太贵,否则贾芸原打算把郑燮等人的画也雕版印刷,再加上这些未来铁定成名的大画家的画作,这才是真正的完整的报纸。
倒是可惜了。
黛玉自是不知,但现在的报纸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邸抄和市井版黛玉不是太喜欢,但也会看看。
叫人想象不到的是,黛玉很关注民生版,特别是扬州一带的盐价和物价,还有一些盐商消息。
这叫她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已还身处扬州。
最喜欢的当然是小说版,新出的神雕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的紧张和冲突还超过了射雕。
特别是杨过和小龙女的相逢相知,令黛玉心中颇有期待。
除了最爱的小说版,随笔散文黛玉也是爱看的很。
史玉瓒,厉鄂,郑燮,李鱓等人都是游历过不少地方,经历的事情也是颇多。
文笔也是上乘。
笔记散文贾芸给他们算一篇十两,这几个人写起来的态度都是十分积极,除了自已写,还给熟识的名士写信约稿……这么一来稿子数量充足,不愁没文章可登。
除了游戏,随笔,散文之外,还有诗词。
虽说是不如唐诗宋词,但报社这几位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最顶峰,他们的诗词水准极高,当然也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
这个时代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娱乐水准还是太低,如宝玉,黛玉,后来的宝钗,迎春,探春,惜春,还有史湘云等诸人在一起说说笑笑便是娱乐。
后来搞个诗社,就是她们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高光时刻,最难忘的回忆了。
再有呆香菱加入,凤姐出钱,李纨也加入进来,到了元春省亲时,大观园诸人写诗可以说是到了最风光之时。
而叫人悠然回味的,还是黛玉和湘云在月下联诗,月色清冷凄清,情境若寒虫悲鸣,在诗上成就不低,但在情境上,已经有一种繁花即将过去,悲剧大幕徐徐拉开的寂灭感。
黛玉此时当然不知后事。
她极喜诗词,所以副刊上的诗词最得她喜欢,当然也喜欢随笔游记。
可以大开眼界。
另外这些副刊也会登一些前人文章。
比如张岱的湖心亭记。
这篇散文小品实在是太过精彩,但这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也没那么快捷全面,黛玉之前居然没看过这样精彩的小品文。
看完之后,如同真的在雪夜游过西湖,也如同品了一杯极品的好茶,吃了一口最好食材和最好厨子烹饪出来的好菜,真的是口齿留香!
这样的报纸,怎能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