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二爷赚钱,对咱们也越来越大方。”
“二爷是好人。”
“好人轮得到咱们说,得说是好主子!”
“致诚说的是,咱们运气好遇到了好主上。”
年关将至。
贾芸又把隔壁的院子买了下来。
房舍过百间。
人员也超过了百人。
一百来个少年,配两个厨娘和几个帮厨,还有负责洒扫的门房,仆妇。
整个贾记印书局都是有种欣欣向荣之感。
傍晚时,下了工的伙计们从灯火辉煌的车间走出来,统一洗了手脸,然后到膳房来吃饭。
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做工是辛苦,但看到膳房的饭食时,这些少年都是面露兴奋之色。
一边洗手洗脸,一边说笑着排队进入膳堂。
贾芸心中有数,活计多了,饭食质量也上来了。
不说天天有荤腥,但基本上是隔天就能见到肉或鱼。
鸡蛋和鸭蛋天天都有。
京师市场大,近二百万人的大都市,又是太平时节,想要采买物资还是相当便利。
隔几天,就会如今晚一样,好几样大荤的菜,给这些少年补身体。
短短时间,这些原本面黄肌瘦的少年人已经变得面色红润,神采飞扬,精神奕奕。
不少人已经淡忘了到贾记书局之前的日子了。
毕竟那多半是不堪回顾的过往。
只有饥饿寒冷的回忆,如狗子,石头,大娃,二娃之类的小名。
现在有了大名,有了正经手艺,每天还读书识字,吃的好,住的也好。
被褥,洗漱用具,都是新的。
贾芸还给这些少年各做了两身青布棉袍,天气转冷,穿着棉袍做工也不至于一边冻的瑟瑟发抖,一边还要辛苦劳作。
这些事,在贾芸看来是很正常的操作。
对这些成长经历只有饥寒交迫的少年来说,就是施恩深厚了。
他们原本幻想的富贵人家的奴仆生活,无非就是如此了。
穿暖吃饱,不受欺凌,在贾记书局已经得到了。
更关键的是,贾芸虽是不会破除上下之分,并且该讲的规矩也是讲,甚至有点令行禁止的感觉。
但总体来说,贾芸脾气温和,从不肆意侮辱欺凌这些少年。
只要不犯规矩,这些少年甚至在贾芸身上感觉到了一种“平等”之感。
这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也是从来没有之事。
至于卜氏这位主母也是脾气温良,待人亲切,更令得这些少年们渐渐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这也是贾芸刻意营造出来的结果。
少年们穿着一样的衣袍,住处也是一样的规格,用具摆放都是一样的次序。
宛如后世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