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腊月二十六日,一场寻常的早朝在奉天门展开。凌晨五点,京师文武百官便已在宫城外等候。天色未明,寒风凛冽,却无人敢有丝毫懈怠。随着城门开启,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入内,在金水桥南按品级列队。
一声鸣鞭响起,队列开始移动。百官鱼贯而过金水桥,至奉天门丹墀两侧列队。文官居左为左班,武官居右为右班,相向而立,俗称"起居"。御史们严阵以待,密切注视着每位官员的一举一动。但凡有人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立即记录在案。
奉天门廊内正中,金台之上设御座。台阶两侧,钟鼓司乐队严阵以待。殿陛门楯间,身着铠甲的"大汉将军"巍然伫立。御道两旁及文武百官身后,校尉们手握长刀,肃穆而立。
钟鼓齐鸣,圣驾至。仪鸾司力士手持五伞盖、四团扇,护卫着朱元璋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待皇帝就座,第二声鸣鞭响起。鸿胪寺高声唱和,文武两班齐步入列。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公侯、驸马、伯爵们自成勋戚班,位于武官班前。
行礼完毕,早朝正式开始。先是鸿胪寺官员奏报京官进退人数,继而是边关军情上奏。随后便进入主要的奏事环节。
礼部尚书李叔正整衣敛容,稳步出班,恭谨奏道:"陛下,今皇长孙荣膺太孙之册立,此乃国家根本所系,关乎大明社稷之传承。为太孙遴选良师,乃重中之重,臣等兢兢业业,遍访天下贤能之士,历经反复甄别、层层考校,终得一位德才兼备之儒者。"
李叔正稍作停顿,神色愈显庄重:"此人乃湖南茶陵之刘三吾。其学识淹博,于诸经之中尤精《春秋》一经,穷究微言,洞悉大义。现今于酃县县学执教数载,桃李满园,诸多学子受其教诲而德业日进,或登科入仕报效朝堂,或修身立德垂范乡里。且此人性行纯良,安守本分,淡泊名利,以圣贤之德为范,实乃当世之贤达也。"
吏部尚书阮畯即刻出班附议:"臣以为刘三吾精研《春秋》,其学贯通古今,析理入微。常言《春秋》要旨,乃为明礼义、正人心、致王道之根本。以此等高贤教导太孙,太孙必能日有所进,终成大器,此乃国家之幸、万民之福也。"
礼部左侍郎继而趋前:"臣去岁奉旨巡察江南,曾亲往酃县,值刘三吾讲授《大学》之时。见其依循古训,阐幽发微,条分缕析,辞义畅达。诸生皆潜心聆听,如沐春风,而百姓亦敬慕有加,足见其学养深厚。"
李叔正展开奏折,再进一言:"臣等详查,刘三吾教学严谨,依经据典,尤重品德涵养。其所秉持之教育理念,恰与太孙之培育要义相契合,诚为良师之不二人选。"
朱元璋静听群臣之言,目光渐露嘉许。暗忖此等贤才,正是咱所渴求者。其学养深厚,品德高洁,言传身教皆可为范,方能培育出德才兼备之储君。
"此人果真不同凡响。"朱元璋捋须道,"咱也闻其在酃县教书育人,化育一方,此等贤德之行,甚合朕意。既诸位爱卿皆觉此人适宜,便宣他入京,待咱亲见详察。"略作思忖又道,"如今新春将至,且让其阖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待年后再从容启程。"
李叔正忙跪谢恩:"陛下仁慈宽厚,体恤臣民,臣代刘三吾谢陛下隆恩。"
话音刚落,户科给事中梁昭从班列中走出,整肃衣冠,手持奏折,神色庄重。他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而后挺身直立,高声奏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此事关乎国之根本。臣近日得知海外有一奇岛,岛上堆积着厚层鸟粪。这些鸟粪经年累月风化堆积,竟富含五谷生长所需的诸般养分,实乃上天赐予我大明的宝物。若能将此物施于农田,定能使土地肥沃,粮食丰收,既解百姓饥困之苦,又能壮大我大明根基。故臣斗胆建议,朝廷可否小范围开海,遣派精锐船队前往探寻此岛,采集鸟粪以资农事。"说罢,他双手高举奏折,恭敬呈上。
近身太监连忙上前接过奏折,小心翼翼地转呈给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虽然梁昭是他事先安排好的,奏折内容也早已知晓,但朱元璋仍按惯例装作认真审阅。片刻后,他抬眼望向梁昭,沉声道:"梁卿,此事非同小可,你且详细说来,这消息从何处得知?"
梁昭微微欠身答道:"回禀陛下,此事是臣从一位沿海商贾处得知。这商人虽未亲至鸟粪岛,但曾在一次远航中遭遇风暴,漂至一座荒岛附近。他远远望见岛上白茫茫一片,经当地土人告知,方知是鸟粪堆积而成。土人还说这鸟粪肥效惊人。臣听闻此事,认为若属实必将大大裨益我朝,故详加查证,今日才敢奏请陛下定夺。"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环视朝堂,道:"诸卿对此事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话音甫落,户部尚书范敏便匆匆出班,神色凝重,上前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事断不可行。自我大明立国以来,陛下高瞻远瞩,厉行海禁之策,就是为了防范海贼流寇与外邦势力勾结,保我朝沿海安宁,稳固国本。今若因这虚无缥缈的鸟粪岛而贸然开海,无异于自毁长城,引狼入室。一旦海禁松动,沿海百姓必遭涂炭,国家亦将陷入动荡。更何况,当下朝廷赋税多用于北征蒙古、修筑城防及各地民生建设,府库实难再拨出巨额款项用于打造船队,筹备远航。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切勿因小失大。"
朱元璋神色未动,静静聆听,只是微微点头,随后目光转向工部尚书薛祥:"薛爱卿,你有何见解?"
薛祥出班,拱手奏道:"陛下,臣附议范尚书之言。且不论海禁与费用,单说海上航行,就已困难重重,风险莫测。我朝虽有水师,但这些年已显衰落,况且皆为内河水师,能否胜任远洋航行尚未可知。远洋船只建造技术也未成熟,难以打造出能够胜任长途跋涉、抵御惊涛骇浪的坚固船只。海上暗礁遍布、风浪无常,即便船队侥幸出海,遭遇风暴触礁的风险也极高。稍有不慎,便可能船毁人亡,全军覆没。此举不仅徒劳无功,还可能白白牺牲众多将士性命,望陛下明鉴。"
朝堂之上,气氛顿时凝重。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此事利弊。
就在这时,朱元璋重重拍案,威严喝道:"放肆!朝堂之上,岂容喧哗?"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众臣战战兢兢,噤若寒蝉。朱元璋环视朝堂:"诸卿可还有其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