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斌思索片刻,暗自权衡。要制作安宫牛黄丸,找太医院的御医自然是最稳妥的选择。但此事一旦惊动太医院,必然会传到朱元璋耳中。以朱元璋的多疑性子,定会生出诸多揣测。到时候不仅无法解释,反而会横生波折。
"郑福。"蓝斌轻声唤道。
"少爷。"郑福一直在书房外候着,闻声立即进来。
"京城中医术最好的大夫是谁?"蓝斌放下手中的毛笔,"不是说太医院的那些御医,我问的是民间郎中。"
郑福略作思索,答道:"要说民间郎中,最出名的当属沐风先生。"
"哦?"蓝斌来了兴趣,"说说这位沐先生。"
"沐先生出身江南水乡的书香世家,年轻时原本醉心诗词文章。后因家中长辈重病,亲眼见识了病痛的折磨,便拜在医道名家朱丹溪门下,潜心研习医术。"郑福说着,忽然压低声音,"据说他还是太医院院使戴太医的师弟,当年太医院曾多次邀请他入宫为官,都被他婉拒了。"
"为何?"
"沐先生生性淡泊,不喜宫中那些尔虞我诈。他说,医者以救死扶伤为本,在民间济世才是他的本愿。"
蓝斌点点头:"此人倒是有趣。他的医术如何?"
"沐先生的医术,那真是。。。。。。"郑福脸上露出敬佩之色,"不仅精通望闻问切四诊之法,对药理更是有独到见解。他常年深入山林采药,对各种药材的性质、产地、采集时节都了如指掌。"
"还有一事最令人称道。"郑福继续道,"沐先生在城中开了间济世堂,给贫苦百姓看诊只象征性的收取一点费用。虽说这样开堂行医常常入不敷出,可沐先生却始终坚持。"
蓝斌问道:"那维持济世堂运转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郑福摇头道:"听说主要是依靠沐先生父母寄来的银两,但终归杯水车薪。"
蓝斌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亮色。这位沐风先生,医术精湛,又有仁心,还有经济上的软肋,正是自已需要的人选。
"郑福,你去请沐先生来府上一趟。"蓝斌沉吟片刻,"就说我手中有一古方,是失传已久的救命圣药。想请他指点,看看这方子是否可行。若能重现此方,必能造福天下百姓。"
"少爷这番说辞甚妙。"郑福眼前一亮,"以沐先生悬壶济世的心肠,听到能造福百姓,定然会来。"
"去吧。"蓝斌点头道,"记住,一定要说明是为了造福百姓。"
看着郑福匆匆离去的背影,蓝斌望向窗外,午后的阳光正好。他知道,自已正在为朱雄英布下的第一道防线,不容有失。
约莫半个时辰后,郑福回来禀报:"少爷,沐先生现在义诊堂还有几个病人要看,说是看完就来。"
"这么快就答应了?"蓝斌有些意外。
"是。"郑福笑道,"老奴刚说到造福天下四个字,沐先生就来了兴致。他说医者济世,若真有这等良方,自当竭力相助。只是。。。。。。"
"只是什么?"
"沐先生说,若是哗众取宠的伎俩,他必定当场揭破,绝不姑息。"郑福有些担忧地道,"少爷,这位沐先生性情刚直,说话也是直来直去。"
蓝斌反倒笑了:"这样更好。医者仁心,若是个趋炎附势之人,我反倒不放心。"
待到申时,郑福领着一位中年文士进来。这人身姿挺拔,面容清俊,肤色略显黝黑,想是常年采药所致。他那双指节修长有力,隐约可见研磨药材留下的痕迹。一袭素色长袍虽然洗得发白,却是一尘不染,腰间只束着一根简单的丝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举手投足间既有儒者的典雅从容,又带着几分游走于市井的随和亲切。而那双藏在浓眉下的眸子,更是透着一种难得的睿智与悲悯。
"草民见过蓝公子。"沐风拱手行礼,"听说公子有一古方要让在下过目?"
"正是。"蓝斌请沐风入座,命人奉上香茶,这才取出写有安宫牛黄丸配方的宣纸,"请先生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