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超说道:“以司州军在济阴和濮阳等地的作战情况看来,燕人对我们这次进攻的准备并不充分,所以我建议大司马快速渡河,走陆路直奔邺城,燕军摄于公的威名,必定望风而逃。”
王凝之在边上暗暗摇头,这种极端的做法,别说桓温,他都不可能采用。
当年桓温兴兵伐蜀,举朝唱衰,只有刘惔评价道:桓温是个善赌之人,不是必赢的局,他根本不会下注。
眼下桓温面对失去慕容恪的燕国,心理上是有优势的,不可能采用这种搏命的打法。
果然,桓温听到郗超的提议,立刻摇头,“慕容鲜卑亦不乏能人,岂会不战而弃都城逃走,嘉宾此言,未免想当然耳。”
这个提议被拒绝,郗超并不意外,继续说道:“那便陈兵河北,一边收复失地,一边积攒粮草和辎重,徐徐图之,如此可立于不败之地。”
他这两策,一急一缓,都拿出来让桓温选择。
第二个提议让桓温犹豫了,这个法子虽然稳妥,但旷日持久,他如何放心江南的基业?
王凝之对这点早有预判,桓温的北伐是为政治服务的,他只想快速打下邺城,然后返回建康,凭借北伐战果接过司马家的皇位。
郗超是懂他的,所以首先提的是速战速决的法子。
桓温考虑了好一阵,“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哪有什么不败之地,拖得越久,变数越多,我意先取邺城。”
王凝之听他这么说,竟不觉得失望,反而有些轻松。
桓温还是那个桓温,哪怕王凝之帮他解决了历史上袁真没解决的粮道问题,他也不会留在北方与燕人长期作战。
王凝之在心里问自已,若是桓温选择了郗超的第二个方案,自已真的会全心全意地辅佐桓温灭燕,然后助他一统天下吗?
这个问题在王凝之刚穿越过来的时候,答案是肯定的。
但对于如今的王凝之,他有些不确定,所以在桓温拒绝后,他也松了口气。
郗超的两条建议都被否决后,有些失望,劝道:“入夏之后,黄河水道会进入枯水期,入冬之后又会结冰,都会影响粮草和辎重的运输,大军势必受到影响。”
桓温之意已决,不再听取意见,制止了郗超的继续发言,对王凝之说道:“这次喊叔平过来,是需要司州军的配合。”
王凝之正色道:“请大司马示下。”
桓温吩咐道:“我欲先取邺城,叔平可率领司州军北攻上党,调动邺城周边的燕军。”
王凝之哪怕心里不情愿,但还是痛快地答应下来,“谨遵钧命。”
剩下的时间,大家又讨论了具体的行军时间和路线。
眼下通往黄河的水路已是畅通无阻,战船随时可以进入黄河,在枋头登陆。
枋头距离燕国国都邺城不足百里,但再无水路可供使用,北伐军只能走陆路前往进攻。
按桓温的意思,在枋头稍作调整后,便挥师北上,抢在枯水期之前拿下邺城。
众人对他这套方案都心存疑虑,但大多数人都如王凝之一般,闭口不言。
会议结束后,王凝之和郗超、王坦之等人小聚了一会,寒暄了几句,便以军务紧急为由,一路策马扬鞭,返回了定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