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人没有做好打国战的准备,桓温也没有,双方都是在试探。
这种远程看战报的感觉太难受,王凝之开始怀念在洛阳的日子了。
好在可以陪着儿子慢慢长大,看着他蹒跚学步,听着他奶声奶气地喊“阿耶”,王凝之才觉得这三年还不算白费。
隆和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朝廷再次宣布改元兴宁,大赦天下。
兴宁元年三月,天子司马丕的生母周太妃去世,他将朝中大事委托给司马昱,打算守孝三年。
大臣们当然不能同意,好一番劝说,才让这位根本无心朝政的天子改为守孝三月。
五月,朝廷给桓温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桓冲改任江州刺史。
王坦之和王导之孙王珣进入桓温的大司马府,王坦之任长史,王珣任主簿,郗超为参军,再算上鲁阳的谢玄,高门大族都已经向桓温表达了诚意。
桓温意得志满,开始筹备第三次北伐。
这年冬天,晋、燕两国又在陈留一带交战,规模不大,不分胜负。
过完这个年,王家兄弟的守孝期便结束了,除了自已之外,王凝之还得为几个弟弟操心。
离开洛阳两年后,王凝之不出意料地被人遗忘了,收到的书信慢慢少了许多。
司州刺史的位置,从触手可及,变成了高不可攀。
桓温的幕府被世家的青年才俊充实后,王凝之的重要性大大下降,洛阳这几年在邓遐手里固若金汤,说明也不是非王凝之不可。
这算不上世态炎凉,现实就是如此。
王凝之早有准备,正月一过,便孤身返回建康,求见谢安。
谢安已经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见到王凝之,调侃道:“叔平未免太急了些。”
“为了家人,不得不急,”王凝之并不遮掩自已的目的,“还请叔父帮忙,安置兄弟几人。”
谢安点头应允,笑道:“他们我可以安排,那你怎么办?”
王凝之装出一副无赖模样,“我不挑的,能当个县令就成,叔父一并解决了吧。”
谢安拿麈尾点点他,“在我这还不老实。”
王凝之笑着谢过,这才道:“我先去趟江陵,看看还有没有位置,不行就回来。”
谢安知道今时不同往日,王凝之此去,恐怕很难如愿了,关切道:“你就没给自已留个后手?”
“不管什么后手,都不能坏了洛阳的形势,”王凝之很坦荡,“司州毕竟根基尚浅,禁不起折腾。”
谢安替这位年轻人叹了口气,劝道:“这个心态不错,若是回来,我帮你想办法就是。”
王凝之哈哈大笑,“多谢叔父,我的腰杆都挺直了。”
谢安摇摇头,开始与他商量王家兄弟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