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考两天——
第一天考经帖。只要熟读《四书》、精于《五经》,再多背几篇皇帝诏令、朝廷训诫就能通过。主打一个记忆力比拼。
令人高兴的是,儒修成为一境画师后,会获得“过目不忘”的天赋,这让韩知柏省下许多精力。
第二天考作诗。就是要根据考官给定的题目或者场景创作诗歌,考察格律和艺术修养。
可想而知,第二天的诗作评判全在于考官的主观判断,诗作得好不好,完全看符不符合主考官——也就是知县的喜好。
可以这么说,谁掌握了知县的诗文品味,谁就赢得了县试的主动。
于是,随着县试考期的临近,一条奇特的产业链悄无声息地诞生了。
……
“《刘县令成长史》,我这有未删减版的。只要八十文!”
“兄台,学诗吗?《大盛诗选》,县令书房珍藏。一百文不二价!”
“还不行吗?那这本《穆公韵事》如何,这可是我压箱底的东西了。一百五十文拿走!”
……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学堂里,在书肆中,在酒楼包间,在街头巷尾,不断地扩散开来。
慈安县衙,后院。
“啪!”
刘县令怒摔一个杯子。
“胡闹!成何体统!”
他用手指着面前的桌案,大发雷霆。
只见桌上摞着一堆的书,全是当下最流行的“复习资料”。
其中以最上头的《刘县令教你写诗》(上下册)和带图的《穆公风流》最为抢眼。
牛县尉在边上陪着笑。
“大人,是下官……是小人懈怠了,一时失察打了眼。”
刘穆强压怒气,瞥了县尉一眼。
“收了多少好处?”
寒冬腊月,可能是屋里炉火烧的太旺,牛县尉额头上沁出了一层细汗。
“大人明鉴,就一点茶水钱。是小人猪油蒙了心,明日就充公……”
刘县令嗯了一声,不置可否。
“夜袭韩府的杂血种,可有眉目?”
说到正事,牛县尉把腰杆一直。“查清楚了。”
明面上,这杂血种是百年前盛朝清理蛮祸时的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