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见状,心中皆是一紧,不知道这圣旨里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一时之间,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目不转睛地盯着朱标手中的圣旨,仿佛那里面装着关乎他们命运的决定。
朱标缓缓打开圣旨,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正是朱元璋所送过来的奏折!
朱标已经提前看过了。
这一次,只是走个过场罢了!
朱标看完圣旨,站起身来,面向群臣,高声说道:
“诸位大人,父皇有旨,大家且听一听。”
说罢,他便将圣旨的内容宣读了出来。
群臣们听闻,顿时一片哗然,脸上的表情精彩纷呈。
有惊讶,有疑惑,更多的则是难以置信。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朱元璋居然没有严词拒绝。
而是给出了这样一个可以商讨的余地,这可与他们原本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啊。
“殿下,这……这陛下莫不是一时心软了?这改元之事风险极大,即便可商讨,臣等以为还是不妥呀。”
那位老臣愣了半晌,才回过神来,赶忙说道,虽然圣旨已下,但他心中依旧觉得此事太过冒险,不愿轻易松口。
“是啊,殿下,虽说陛下有此旨意,可咱们也得为大明的安稳着想,这事儿还得慎重啊,不能因为有了旨意就贸然行事呀。”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着,他们长期秉持着遵循祖制、求稳的理念,即便面对圣旨,也还是觉得难以接受改元这一举措。
朱标看着群臣依旧固执的模样,心中明白,想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光靠圣旨还不够,还得让他们真正看到改元能带来的好处才行。
于是,他再次开口说道:
“诸位大人,本宫理解你们的担忧,可父皇既然给出了商讨的机会,那便说明此事并非不可行。”
“咱们不妨先放下成见,仔细思量一番。”
“如今我大明在新政之下,农桑已然有了如此显著的成效。”
“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改元若是能借此契机,向天下昭示我大明的新气象,让百姓们对朝廷更有信心,对未来更有盼头,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况且,商讨的过程中,咱们可以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周全,制定好应对之策,确保不会出现动荡呀。”
有威便要有柔。
这不是违法乱纪之事,政策上的商讨就是需要争执。
朱标自然不会生气也不会动用强硬的手段。
群臣们听了朱标的话,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他们虽然心中还是有所顾虑,但也知道既然陛下都这般说了,再一味地强硬反对似乎也不妥当。
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他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
“殿下,陛下既有此旨意,那臣等自是要遵从而行。”
“只是这商讨需得慎重,咱们可先从各个方面细细分析,比如对民间舆情的影响、对周边番邦的昭示作用等等,都要考虑进去,绝不能仓促决定啊。”
朱标见刘伯温的态度有所松动,心中一喜,赶忙说道:
“刘大人所言极是,本宫也是这个意思,咱们便召集各部官员,共同来商议此事,集思广益,务必将此事考虑得周全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