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坚主导的军内参谋体系改革,只是涉及全军的少数人员,部队从井陉撤回来后,战事也就暂时消停了,大多数人也就闲了下来。
虽然日军加强了在华北的兵力,却并没有着手进攻山西。在井陉追击43军的日军,到了娘子关外围后就不再追击,之后在井陉驻扎了一个三十五师团,其余主力部分撤回石门,部分部队分散驻防到各地。
在华北的敌后,现在活跃着不少的游击队,规模不大,但是也将日军搅的不得安宁。日军必须在敌后安排不少的兵力,就无法抽调出足够的兵力来发起对山西的进攻战。
暂时没有战事,李志坚认为队伍一直训练也意义不大,光训练也练不出强军来,部队老闲着也容易生事,况且只是消耗没有产出。当下处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虽然山西的情况好一点,但是养活这么多部队也比较吃力。
于是李志坚就决定43军全军和教导师参与到山西的大生产运动来。将参与生产和队伍军事建设列入现阶段同样重要的任务。
部队进行轮动,每周三分一的部队参与到大生产之中。
并且李志坚借鉴了阎锡山在修筑同蒲铁路的经验,参与到生产任务的所有军人,每人每天都有固定标准的任务。
在1939年下半年,不少河北百姓移民到山西,很多家庭都还没有自已的耕地,只能在划定的范围内自行开垦,劳力不足的人家,尽了全力也没能开垦出多少来。
李志坚在去年就对移民的基本情况进行过了解,知道开垦出来的地并不多,大多需要自已来开垦。而按照移民自已的进度,上半年根本开垦不了多少,误了农时,一年中就没有任何收入,只能一直向政府借粮生存,不光给当地政府带来不小的负担,也让迁移过来的移民家庭的压力不小。
于是李志坚就让43军全军参与到帮助移民开垦新地的事情上来,现在冻土已经解冻,荒地开垦出来,还能在今年播种耕种。
43军运输辎重部队中有不少的骡马,现阶段也全部解放出来,用于开垦荒地上。骡马等牲畜产生的粪便,也被用在这些新开垦的土地里,用于增加土地肥力。
43军和教导师总共六万多人,这样每天都能保证有两万多人参与进帮助移民开垦荒地,有了牲畜的帮助,这样每天都有几千亩地被开垦出来。
并且有了43军和教导师做表率,第四集团军也派出了一些部队来协助移民开垦荒地。
阳泉多山地,虽然少量的平坦之处都早已被开垦种植,但是大量的山地还是在那荒芜,所以只要愿意开垦,根本无需担心荒地不够。
越来越多的河北移民有了自已的耕地,他们至少可以在今年就有自已的粮食产出,不用一直向政府支借口粮,对生活更有盼头,对于移民山西也有了更高的归属感,安心在山西待了下来。
并且李志坚还帮助这些移民,向山西省政府进行申请,得到了不少的化肥援助。这些移民口袋里大多没有多少钱,让他们自已花钱购买化肥,他们大多不情愿,所以李志坚就先向省政府申请了援助,等他们见识了化肥的好处后,年末有了自已的粮食收入,来年也就愿意自已花钱购买化肥了。
除了协助移民外,在部队内部也建了自已的养殖场和种植场。
部队每日的消耗很大,肉、蛋、蔬菜等需求都不小,李志坚就让各团自已建了自已的养鸡场和蔬菜地,保证自已鸡蛋和蔬菜供应。
在师一级建立起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在师一级就有专门的兽医队伍,可以预防养猪场内传染病的发生。
在1939年43军到了娘子关驻防之后,新六师和新七师部分部队出征,留下的新八师已经建了部分的种植场和养殖场,今年则全军全部铺开。
在解决了吃的问题后,李志坚就开始考虑从别的方向进行扩大生产。
阳泉本来属于省内的落后地区,由于其地区山地居多,农业生产产量并不高,且处于省内边境之地,投入上一直都比较少。
李志坚在无事之时四处查看地形,顺便查看了当地人的民生情况,发现本地人的生活水平也只是比温饱稍微好一点,虽然比省外的要好一些,但是和太原、临汾、运城等地完全无法比。
他在走访中知道,阳泉一直是产煤之地,煤质也不错,但是都是向外销,本地消耗并不大,现在通过正太线向省外运输的渠道和市场都断了,而省内其他地方大多都有煤炭出产,不需要从阳泉购买,所以现在阳泉的煤矿也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而阳泉不光有好煤,铁矿也不少,从清朝就开始开采,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发展炼钢太过浪费。当下国内军工发展的一大制约就是钢铁不足。
于是李志坚让在汾阳的高炉生产厂,专门为阳泉生产一些比较小矮的炼钢炉,功率小,体积也小,方便生产,也好运输。
阳泉地处前线,日军飞机经常光顾,所以也不能建太过明显的高炉,只能在偏僻之处建一些小功率的炼钢炉,悄悄进行生产。
有了钢铁的产量后,李志坚又集中起在阳泉的一些小作坊,从太原兵工厂中申请了一些技师,又从山西实业公司中抽调了一些设备,在阳泉又攒起来一个小兵工厂,至少可以进行子弹复装,生产一些简单的诸如手榴弹、地雷一类的武器。
太原兵工厂给43军以及教导师等部队发放的是规范的补给额度,非战斗时期额度大为下降。
阳泉的小兵工厂通过复装子弹,保障了这个时期娘子关前线部队的射击训练所需的弹药,从而保证了在没有战斗任务期间部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