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所有新学员入学,对在上一世中一直就想着当兵的人来说,能进入军营,是个有点让人激动的事情,最起码弥补了人生遗憾。进入军校就相当于已经入伍,已经成为了一个兵,学员们住的都是大通铺,住宿和伙食都由军校提供,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李志坚在入学时,就给自已立下目标,必须通过两年的学习,夯实自已的基础,首先将体能锻炼好,自已之后肯定是要上战场的,这个时代的军人最不缺的就是战争,在随后的不久,就有中原大战,之后的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以及最惨烈的全面抗日战争,为了保住自已的小命,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已强大的能力,一是强壮的身体素质和强悍的技战术水平,二是要表现良好,尽可能的向上爬,爬得越高保命的机会就越大,所以,李志坚抓住所有的机会来充实自已,除了正常的学习和训练之外还不断给自已加训,过年过节的时候都很少回家,一直在努力的锻炼。虽然比别人多了好多年的生活经验,但是在军事上,他知道自已的起点和其他人是完全一样的,除规范完成教官安排的训练任务外,还要自已进行举枪稳定训练,锻炼自已的标准的感觉和臂力,尽可能的找教授格斗的教官学习格斗技能,队里的格斗教官被他弄得少了很多休息时间,但是禁不住好烟和好话的奉承,教官们虽然累,但是也都愿意而为,毕竟有上进心的学员,教官们还是比较乐意多指点一点的,并在每天写学习日记,将当天的收获和心得都进行记录,反复咀嚼,努力在战术的掌握利用以及对手心里研究上进行琢磨,增进自已的能力,在学满一年之后,李志坚自已也能感觉到自已在作为一个军人的道路上的进步,看到收获后的劲头就更足了,同时由于有着前世的经验,虽然还是一个菜鸟,但是往往提出一些建议,弄得教官们觉得也很有建设性和实用性,教官们也都很喜欢这个有毅力且思想灵活能举一反三的学员。虽然在教官团队那里得到了认可,但是过度的自律,也弄得同期学员们对李志坚颇有微词,一条鲶鱼会激的鱼池中其他鱼也不得安宁,李志坚就是那条鲶鱼,在李志坚的班上也是这个样子,其他学员是跟也不是,不跟又不甘心,不过还是受李志坚的影响,即使不情不愿也跟着增加了训练量。唯一和李志坚特别合的来的同学有同样来自晋北的,朔县的尉迟凤岗,听姓氏应该是尉迟敬德的后代,因为尉迟敬德就是朔县人,但是到底是不是他也不知道。两人的出身类似,性情也相似,在学习上都认真,能吃苦耐劳,为人也正直,又在一个大通铺上作息,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好友。二人对时局的判断相似,在这乱世中战争少不了,想在这世道生存,必须强大自身,李志坚的许多想法天马行空,远超同龄人的练达和对许多时事的精准预判,让尉迟凤岗内心的敬佩也是与日俱增,碰见事情都要找李志坚述说,李志坚也乐的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以在学习和训练中一直共同进步,又心得也会一起分享。到了第二年开始,李志坚和尉迟凤岗的整体成绩就已经在一期同学中遥遥领先,成为了同期中的佼佼者,射击和拼刺刀,李志坚和尉迟凤岗一直都是班里的前列,战术布置、沙盘推演,二人也都思路清晰,布置得当,军校中各种武器的利用和保养,两人也都实现熟练掌握,作战工事的营建方面,更是将其他学员甩在身后。这些都被军官学校的教官们反馈给了内心时刻关注军校发展的山西省督军阎锡山,阎锡山也增加了对李志坚等人的关注,心里默默点头。
在第二年下半年,李志坚就特别开始上心毕业论文的写作,李志坚综合了在学校所学、各位教官们的言传身教,参考前世的一些学习,在多次和教官们确认后,确认了晋绥军当下没有非常有利的情报收集、执行特种精锐作战的特战队伍,更没有相关的理论,虽然有一些将精锐集中使用的情况,但是也仅仅是在战场上的个体使用,队员的能力都集中在射击技术和格斗技能上,能力之间没有差别性,执行任务的性质也比较单一,没有前世的完整的特战体系,于是将自已的论文题目定为“论特种作战在现代战场突破和情报收集之作用及特种作战队伍之建设”,集中论述了装备特殊装备、经过特殊训练的精英队伍在执行暗杀、渗透、情报收集、保卫,以及解决某些特定任务的卓越作用,以及建设这样队伍的选拔、训练、装备配备的思路。教官们看到之后,深以为奇,在报送给军校总教习看后,意识到其中作用的军校总教习禁止了论文传播的范围,并按照秘密上报程序,上报给了阎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