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假如某人没有把工作做得妥当,我可能会介入其中确保它恰当地完成。
(7)有时我疑惑人们是否在利用我的善良本性。
(8)尽管其他人可能没有留意到,但我有时猜测我是否够得上合格的标准。
(9)我总是感觉我理应让其他人保持心情愉悦。
(10)依我对正确性的感观,我有时会妄下评价。
0至4分: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与其中的某些表述有关联。性格太独立了也不见得是好事,那会致使你忽视了对其他人的关心。
5至10分:假如你选择了五个或以上的表述,你多半过度放大了你本性之中良好的责任感。你可能需允许你自己不要太过乐于助人。
“我明白改变是少不了的了,”罗伯特对我说,“不过,我要告诫我自己应该少肩负些责任,这感觉会怪异。我是指,你能体会到这个惯性思维支配我多长时间了吗?‘责任’就如同我的名字一般!它是我的代名词。”
“先澄清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你达到极端的一面,变得既自私又无情。而我们要追求的是平衡感,它对你的生活是有利的。你负责任的本性不会改变。”
为了以更广阔的视角来解读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来审视在遭受过度责任感的人里面,他们拥有怎样的共通点。只要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你就能够着手去做有效的调整了。
过度责任感的起因
1、过于强调规则
试想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是什么样子。例如,你所住的小镇里没有交通标志,人们可以随意驾驶。(光是想一想都打寒战,更别说它的实际情况可能还要糟糕了。)然后假设财产或物品的所有权没有法规可循,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拿取想要的东西。再者,若小孩不用写家庭作业,而是在随心所欲的环境中长大会成什么样子。可见,有关杂乱无章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与此同时,你能推断出那样的世界将很快瓦解。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可不是件好事,在没有规则的世界里毫无经验的人类是极为脆弱的,是不能被信赖的。
而秩序和结构是可取和有利的举措。这不仅给生活带来了导向性和预见性,在更深的层面上,还为人格尊严的抚育提供了适宜的氛围。规则使我们联想到自制力、顺从和服务于人等等值得推崇的特性。那么,既然有了这些方向,规则就很有效地克制了人们低劣的或者自私的本能。
有必要通过规则来阻止混乱无序的发生,只不过,滥用规则的极端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想一想,假使你的举手投足都受到规章条令的限制,你会做何感想?
·如果条约规定你每次要坐在座位上读书时,都要取得当局的签名许可,你要怎么办。
·如果在你进入杂货店之前,先要核查是否轮到你的次序了,你会怎么办?而来到店里之后,每种食物都只能限量购买,你又何妨呢?
你弄明白了吗?被过于放大的规则,能够制造出一种奴役感。就如同混乱无序的世界里,过度的规则也可能剥夺人的尊严一样。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的成长时期中,你是如何接触到规则的。
幼童时期的规则是十分基本的。在玩耍过后要把玩具收拾起来。不准许打妹妹。你应当说请和谢谢等等。
上学期间的规则变得更具体了。包括社会秩序、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成为一个好邻居等等事项。
青少年时期的规则趋于成熟,你需要遵守新的行为纪律。好比,不能太晚回家、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安排日渐复杂的行程计划等等。有些规则涵盖了生活的组织和计划,有些规则传达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教诲。
现在让我们对规则的指导意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你处于青少年快速成长的阶段时,你的家长或导师每隔多久会与你探讨规则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还有它所引申的含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