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印光法师师父 > 第8章 印光法师白话解八(第3页)

第8章 印光法师白话解八(第3页)

持咒诵经,来培植福慧资粮,消除罪业是可以的。如果妄想要求得神通,就是舍本逐末,不善加用心。倘若有了这个牢固的心结,又加上对于教理不明,路头不清,持戒力量不坚固,菩提心不生起,而人我是非的心偏重炽燃,那么着魔发狂就指日可待了。

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覼(luo)缕(lu)及之。

想要得到神通,必须先得证得道果,得道就神通自然具足。如果不致力于证道,而唯求得神通。暂且不要说神通能不能得到,就是得到神通,或许反而障道。所以诸佛诸位祖师,都严禁神通,而不许他人修学。因为世间每每有这种见解的人,所以要详细说明。

二位令亲在堂,宜以净土法门,感应事迹,常时解说,令其发欢喜心,信受奉行。若不以此为孝,则纵能尽世之所谓孝者,究竟于亲有何利益。

你们兄弟二人,母亲健在,应该以净土法门,感应事迹等,时常为她解说,令她发欢喜心,信受奉行。如果不以此为孝,那么纵然能够尽世间所谓的孝,究竟对于母亲有什么真正的利益呢?

大禹,大圣人也,不救于鲧之神化为黄能(nái)(音乃平声,即三足鳖),入于羽渊。观此,可不惕然惊,憬然悟,以求导亲之神,高预海会,亲炙弥陀,以证夫即心本具之无量光寿乎。

大禹,是大圣人,不能救他的父亲鲧,鲧的神识化为黄能(音乃平声,就是三足鳖),入于羽山下的深渊。看这个例子,怎可不惶恐,惊醒觉悟,以求引导亲人的神识,高预莲池海会,亲受阿弥陀佛的教诲,来证得即心本具的无量光寿呢?

志莲居士苦行虽好,恐净土宗旨,有所不知。或求转女身,及生人天乐处之心,不能彻底放下。致无边利益,随世间小乐而失之。亦宜常为讲说,令其志向决定耳。夫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也哉。

志莲居士的苦行虽然好,恐怕对于净土宗的宗旨,有所不知。或者求转女身,以及生到人天乐处的心,不能够彻底放下。导致无边的利益,随世间的小乐而失掉了。也应该时常为她讲说,令她的志向决定。劝一个人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凡是成佛,必定化度无量的众生,而这个功劳由我开始,这个功德利益,如何能够思议呢?

又自既修净土,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况妻妾子女,岂可不劝令发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亦须渐磨渐染,俾即远而成近耳。此所谓深爱,所谓宏慈,舍此而为慈爱,皆名有而实无耳。

又者,自己既然修学净土,尚且必须将这个法门普告一切人,何况是自己的妻妾子女,怎可不劝导他们发心,而失去这个巨大的利益呢?倘若天性与净土法门相接近,这当然再好不过了。如果天性与净土法门稍微距离大些,也必须渐渐的磨合,渐渐的习染,使得相异而成为相近。这才是所说的深爱,所说的宏慈,舍弃这些而说慈爱,都是有名无实。

吾言不足为轻重,略录一二,以见其概。当详阅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乐邦文类等,则取法有地,怀疑无由矣。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治近世排因拨果,肆无忌惮等膏肓(huāng)痼疾。凡有信心读书人,皆当令阅此书。岂但有益于身心性命,实于格物致知,文章学问,大有裨益也。

我的话不足以为人看重取法,大略录出一二本古书,来看其中的大概。应当详细阅读《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乐邦文类》等,那么取法就有出处,没有理由怀疑了。《法苑珠林》这本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以对治近来拨无因果,肆无忌惮等等极度难治的顽疾弊病。凡是有信心的读书人,都应当让他们阅读这本书。哪里只是有益于身心性命,实在对于格除私欲显现良知,文章学问,大有益处。

安士全书,亦与此同其气类耳,文人皆不可不知。娑婆之苦,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久习相安,遂不知耳。

《安士全书》,也是气质同类的书,凡是文人不可以不知道。娑婆世界的苦,说不能尽。纵然生于太平盛世,仍然每天在苦恼当中。因为众生长久习惯了就相处平安,于是就不知道苦了。

近来中国屡经兵燹(xiǎn),已是苦不堪言。而外洋各国三年大战,人死近千万,为开辟第一兵劫,而战势尚盛,不知何所底极。静言思之,诚堪畏惧。而彼方力求其所以剿灭他国之道。其众生往昔恶业所招之恶报,亦何至于此极哉。

近来中国屡经战火焚毁,已经是苦不堪言。而世界各国三年大战,人死了将近千万,是盘古开天辟地第一大的兵劫,而且战势还在升级,不知道何处是终极。安静仔细的思考,实在是畏惧啊!那些敌对的国家,力求剿灭对方国家的种种办法,那个地方的众生往昔恶业所招感的恶报,为何如此酷烈到极点啊!

今闻此说,当愤发大心,以速求往生。然后回入娑婆,普度一切。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故断恶因。恶因断而恶果无从而生。

现在听闻到这些,应当愤发大心,来速求往生。然后回入娑婆,普度一切。经书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唯恐招感恶果,所以断除恶因。恶因断除,恶果就无从生起。

众生竞作恶因,至受恶果。受恶果时,不知自忏往业,又复更造恶法以为对治,则怨怨相报,经劫不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不求生西方者,非夫也。

众生争作恶因,导致承受恶果。受恶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忏悔过去的罪业,又更加造作恶法来加以对治,那么怨怨相报,经长久劫不能止息。能不悲哀,能不畏惧吗?知道这些道理而不求生西方的人,不是大丈夫啊!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综观二十年间抉择问学,备历艰险。竟能从儒入佛,即俗修真。简去自力,专宗净土。可谓三生有幸,一道同归者也。幸甚慰甚。

综观(你)二十年来的决择问学,备历艰险。竟然能够从儒家进入佛教,在世俗中基于俗谛来修真谛。简除自力的通途法门,专心修习净土。可以说是三生有幸,一起同归极乐的人啊!实在庆幸安慰!

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

假如一个人宿世果真种了善根,暂且不要说为学求道,可以成为出世大事的前锋。就是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困苦种种恶报,都可以作为出离生死,进入佛法的因缘。

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见地,悉皆奇特卓荦(luo)。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

关键看这个人能不能自我反省罢了。不能自我反省,不要说庸庸碌碌的常人,被世间的教法所拘束系缚。就是如朱熹、王阳明,陶渊明,陆游等人,虽然学问、操持、见地,都是奇特卓越。然而也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他们的学问操持见地,虽然可以给无上妙道(佛法)作基础。由于不能够自我反省,竟然成为进入佛道的障碍。由此可知,进入佛道是很难的,真是难于登天啊!

不执着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吃饭,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xiāo)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

“不执着”这个话,从理上讲是如此,而在事相上,不是博地凡夫所能做到的。每天穿衣吃饭,奢侈地谈论不执着饥寒。每天饿着肚子,没有一杯水一粒米,快要饿死,而对人说:“我看那些珍奇美味,如同肮脏之物,想到就想呕吐,何况珍奇美味之下的东西呢?”这些同样是空谈罢了。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着,弃舍幻妄,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

现在不明白教理,就去参究禅宗的那些人,每每大多中了这种执空解脱的毛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住妄念,偶尔发现的幻境罢了。如果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就丧心病狂,佛也难以医治了。你有幸能够体察到这种偏差而不执着,舍弃幻妄,最终得于贯通诸法的(净土)法门。可说是久历荆棘险路,忽然到达康庄大道啊!

末世人根陋劣,知识稀少。若不仗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也。

末法之世的人根机陋劣,善知识希少。如果不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力,专修净业。只承自力,参究叩问禅宗心要。不但有能力明心见性,断惑证真的人很罕见。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的人实在有很多啊!所以永明、莲池大师等祖师,观察时代根机,极力主张宏扬净土法门。

至于逐吏之譬,乃现今数年来千真万真之确论也。兴利除弊,必须推及将来毕竟结果处,方为济时之务。否则与断头脚而医头脚,同一覆辙。能不令人痛哭流涕长太息也耶。

至于你说到“逐吏”的譬喻,这是最近几年来千真万真的确切言论。兴利除弊,(不能着眼于一时),须要推及将来究竟结果处,(看是否有利于后世),方才是救济时弊的要务。否则,就与断头医头,断脚医脚,是同样的错误。怎能不令人痛哭流涕,长长叹息呢?

若夫信心真切,行愿专一之问答,理虽的确,但未能发或人之信心,伸自己之主见。今代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亲诸圣,故能如是。岂寻常所谓研究亲近者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