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李嘉诚家族的覆灭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不,他说的厂房和设备,确实没有说假话,问题在于这些简陋的设备和厂房,是否一定会生产出虚假质劣的塑胶花?”李嘉诚是一个不善言词的人,这次他虽然心里气愤,但说起话来仍然有板有眼,不卑不亢:“我想向贵报建议的是,既然报纸是为香港市民报导真实情况的,那么我就希望贵报到我的长江厂去采访一下,把我的公司厂房如何,设备如何,再把我们公司的产品究竟质量如何,都做一次全面真实的介绍。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总编见李嘉诚说话诚恳,态度真挚,再联想到前几天那篇文章已经遭到一些了解长江公司的读者投诉,越加感到自己的底气不足。于是他马上表示:“好吧,李先生,我们马上派记者去你的长江公司,然后如实向公众介绍贵公司的一切。”

后来,香港《商报》果然派出记者来到宵箕湾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用他们的相机一连拍摄了几卷照片,把所有陈旧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都一一刊发在他们的报纸上,同时也配发几幅塑胶花产品的图片。两相进行对照,一边是比较陈旧简陋的厂房,一边则是可与世界先进塑胶花媲美的优质产品,同时又加上了一条全新醒目的通栏标题: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

记者还写道:“李嘉诚在宵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同日而语。可是,值得读者们先睹为快并为之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的优质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无疑也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所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那些对李嘉诚长江公司还不熟悉的人们,通过这一宣传都开始对李嘉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香港市场越卖越火的的塑胶花,销量更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飚升。那些眼红李嘉诚的同行对手们,本想利用报纸来抹黑李嘉诚的企图,非但没有奏效,反而成全了李嘉诚,使他的产品越加走俏,而李氏本人的名气也因此与日俱隆了。

30、信誉是发展的法宝,29岁成“塑胶花大王”

1959年夏,一架从北美洲远航而来的波音客机,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上。

在一批外国客人中有来自加拿大一个商贸采购团,为首者名叫特鲁多,他是一家商贸财团的总裁。早在一年前他就从北美的报刊上看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李嘉诚,吸引特鲁多注意的并不仅是李嘉诚生产的那些质量可与欧洲先进国家媲美的塑胶花,还有他那平凡又奇特的人生经历。

特鲁多总裁在飞抵香港的翌日,就在维多利亚海湾附近的湾仔大厦会见了应邀前来洽谈生意的李嘉诚。最初的印象就让特鲁多大为感佩与吃惊,李嘉诚并没有他从前所想的那样因小获成功就趾高气扬,也没有商人特有的那种深藏不露的狡猾与机敏。这位中国商人的老诚与忠厚、不善言词甚至连说话也带有几分腼腆,让特鲁多印象深刻。怎么可能把他与那在困境艰难中凭破旧厂房就能生产出让世界侧目产品的“李氏超人”联系在一起呢?可是,李嘉诚就是李嘉诚。他在明明知道特鲁多总裁是带着一张大得吓人的订单而来,然而他仍然满口实话。甚至连一句夸耀自己的语言也难以出口,这让特鲁多更想和这位中国商人做成一笔大生意。

“李先生,您的产品当然无可厚非,价格我也不想继续深谈。”特鲁多预先考察了香港市场,再与北美同类产品价格进行反复对照以后,才决定飞到香港来的。他已经看中了李嘉诚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比欧洲和北美的同类产品有显著的优势,所以才同意和李嘉诚见面。但是,毕竟是初次做生意,而且特鲁多先生这次决定从李嘉诚手里购进的一批塑胶花,其数量几乎超过香港市场已经上市的所有塑胶花的总合。如此大的一笔生意,当然容不得有丝毫马虎与大意。正因为如此,特鲁多在和李嘉诚交换合作意向以后,忽然提出一个让李嘉诚吃惊的条件,特鲁多说:“如果我们最后在合同上签字,李先生还必须依从我们买主的两个条件才行。”

李嘉诚说:“只要我能做到的,当然要满足先生。只怕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让特鲁多先生如愿以偿。”

特鲁多说:“我的条件非常简单。一是按国际上的惯例,我们在签约之前,需要由李先生这方面提出一位有相当资质的担保单位;二是,我希望在决定购买贵公司生产的大批塑胶花产品之前,首先要对贵公司现状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这也是国际上的惯例之一啊。”

李嘉诚应允了他的要求。

他回到宵箕湾公司以后,感到有种从没有体验过的压力。特鲁多这一生意对手当然精明老道,显然,他提出的二个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否则李嘉诚的大批塑胶花就无法出手,也就无法达到他进军欧美两洲的宏图远谋。然而,特鲁多的两个条件都非常苛刻。寻找担保人虽然看起来不难,他在香港商界的朋友多得很,但有相当财力资质的却凤毛麟角。再看特鲁多的第二个要求,李嘉诚很难保证自己简陋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会让这位加拿大老牌商家满意。如若特鲁多对他的厂房设备有些担忧,那么这笔生意很可能就泡汤了。这时候他身边有人提议:可否花钱租一个外观漂亮宏大的厂房,先把合同签下来再说。不料李嘉诚马上就摇手拒绝,他说:“宁可这笔生意不做,我也不能弄虚作假呀。”第二天清晨,特鲁多一行就来到位于宵箕湾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并没有刻意装饰自己的公司,只是照例派员工把厂区打扫得干干净净。特鲁多进了公司以后,李嘉诚也毫无戒意地把加拿大客人带进了车间,所到之处特鲁多见到的都是陈旧的机器和紧张操作的工人。李嘉诚不卑不亢,他把自己的工厂老老实实介绍给特鲁多参观。没有想到特鲁多视察他的长江公司以后,当场对李嘉诚说:“李先生,现在我更加放心了,我们的合约可以马上签署了!”

李嘉诚有些意外地望着这位加拿大商人,问道:“您不会担心和后悔吧?”特鲁多说:“我后悔什么呢?如果说担心,昨天以前是有的。可我今天亲眼看到你的公司确实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一流的塑胶花,我感到放心的就是你的诚实啊。因为你敢把对自己不利的一面给我们看,就足以证明你不是一个奸诈的商人。这样我就有了信任感。李先生,现在我要问你的是,我的第一批货是否能准时运到多伦多?”

李嘉诚说:“说实话,这是不可能的。原因不在于时间紧迫,而在于我的公司目前拿不出一笔马上大批生产塑胶花的资金来,所以,如果特鲁多先生相信我,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笔订金?”

特鲁多爽然应允:“当然可以。”李嘉诚又有些为难地苦笑:“还有,昨天特鲁多先生要求我必须寻找有资质厂家的担保,我也有些困难,因为能为我担保的都是一些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小厂家,大的厂家我现在还找不到,所以……”

不料特鲁多竟仰面哈哈大笑:“李先生,我看就不需要再找什么担保人了,因为我已经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诚信,这难道不比一个保人更重要吗?”

这笔生意签约之后,特鲁多一行就飞回多伦多。一月后他在加拿大收到了李嘉诚如期运去的第一批塑胶花,质量甚至比特鲁多在香港见到的还要好。

从此,李嘉诚的欧美销路打开了。

也是在这一年秋天,李嘉诚在香港北角建设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新厂房建成投产,塑胶花从此有了批量生产线的基地。1960年李嘉诚又在香港柴湾建成另一座工业大厦,在这里专门生产其他塑胶产品。同一年他开始问津房地产业,开始大量购买地皮,积蓄力量。1972年7月31日,以李嘉诚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他的“长实”股票进入香港远东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从翌年开始,李嘉诚的长实股票不仅在香港几家证券所接连上市,而且还进入伦敦和温哥华的股票市场。李嘉诚为壮大自己的长实公司,从1974年始便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合组建了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开始了向国际商圈迈进的步伐。

1978年3月23日,以李嘉诚为首的香港长江实业集团宣布成立,并在隆重的礼炮声中迁入位于香港皇后大道29号的“华人行”巨厦。从此,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声名远播,光照寰宇。一个从宵箕湾破旧简陋小厂靠几台陈旧机器起家,靠塑胶花发迹的李嘉诚,如今终于功成名就,其事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1977年以后,李嘉诚不再满足于塑胶制品的生产,而是把房地产开发当成主要的发展项目。三年里他先后在香港的中环和金钟建起环球大厦和海富大厦,同时也把他的长实总部迁入皇后大道,又以让人震憾的巨资收购了美国在香港的资产高永公司,在接手香港希尔顿酒店的同时,李嘉诚又接管印尼一家名叫凯悦的大酒店,他的长实公司变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经济实体,以崭新姿态傲立于东方之珠的香港!1979年李嘉诚在港成立地产有限公司,1984年则把房地产业转向诸如香港黄埔花园之类的物业建设。1988年他动手开发茶岭和鸭利洲居民村,1990年李嘉诚斥资150亿建设蓝田汇景花园天水园和丽港园等民居项目,从而成为香港手屈一指的房地产大亨。

1979年李嘉诚与国内合资建成第一家水泥厂,同年他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1992年在国内成立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同年在上海与国内企业合办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当年9月李嘉诚参与内地、香港和台湾三方的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经营;1993年李嘉诚投资巨款参与福建省旧城区的危房改造。

李嘉诚1985年起出资收购香港港灯的股权并收购香港的国际城市公司,从那时起,李嘉诚每隔几年都会斥巨资进行产业和物业的收购工作,这已成为他领导的长实集团行之有效的一个发展项目。1987年李嘉诚第一次出资收购英资企业——大东电报局的股份,同年年底又收购英资克拉夫石油公司的股份;1988年李氏又收购英资香港青洲英泥公司的股权和全部产业;1991年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大部股份,等等;

李嘉诚的长实集团越做越大,他不但在原有塑胶制品和房地产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而且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比如1979年李嘉诚对香港沙田地铁工程的扩展,比如1987年在港灯基础上对酒店业、石油业的扩展;比如1988年对香港蔡埔七号货柜码头的开发;比如1990年李嘉诚与其他集团共同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和“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进入太空;比如1992年他出资参与珠江三角洲广州至珠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再比如1993年以后在北京、深圳、上海、珠海、北海、东莞等地投资兴建的大批物业;

31、董特首的提醒及“中药港”计划

199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正在美国夏威夷海滨尼豪豪岛上休假的李嘉诚,忽然接到秘书从香港长实总部打来的一个紧急电话,秘书告诉他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下午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李嘉诚现在何地。当时秘书把李嘉诚不久前前往加拿大渥太华与外商洽谈一笔生意,此时正过境美国夏威夷并在那里作短暂休假的情况,如实报告给有要事相询的特首董建华。李嘉诚接到秘书这个电话以后,当天夜里在他下榻的宾馆里思考多时,始终不清楚日理万机的董建华,究竟有何要事在百忙之中询问他的动向。根据他对董建华的了解,这位沉着机敏的特区领导人,如果不遇上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亲自过问香港商界某一位要人情况的。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当天夜里便与随行的长子李泽钜临时决定,中止在夏威夷尼豪岛上的渡假,提前返回香港,以便应对可能面临的商海新挑战。于是,翌日上午,父子俩匆忙踏上了回港的班机。

就在这架飞往维多利亚海湾的客机上,李嘉诚无意间从空中小姐手里接过一张当天在旧金山出版的英文报纸《华盛顿邮报》,上面竟然刊载着香港特首董建华前一天在香港中环发表的《1998年施政报告》。他在这篇文章中发现董建华讲了这样一段有意思的话:“香港正在从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危害中挣扎奋起,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新香港正在摆甩阴霾带来的困境,新的经济腾飞正在酝酿着并很快就变为让世人观瞻的现实。”在董特首谈到如何让香港经济发生新腾飞的几步措施时,李嘉诚特别关注,“我们要把祖国中医药宝库的开发引入运营机制,因为它从前一直被我们香港的商界所忽略。我相信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香港肯定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营销中心!……”

李嘉诚把董特首的这句话读了又读,当时虽然还无法理解董建华为何在自己的《施政报告》中刻意提及中国的中草药,可是,经商多年的李嘉诚意识到一个十分重大的商机正在那里向他招手了。

回到浅水湾大宅以后,果然不出所料,秘书的电话竟又不失时机地打了进来。秘书告诉刚下飞机的李嘉诚说:“董先生希望与您尽快会面。他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您商量。”李嘉诚听了,不知道董建华究竟有什么重要工作任务要交到他和长实集团的手中。

次日上午9时,李嘉诚由长子李泽钜陪同,准时乘车来到香港中环的特区政府所在地。他们刚从汽车里走下,就见董建华的秘书已早早守候在特区政府门前的台阶上了。李嘉诚父子在秘书的引导下乘电梯进入了董建华的办公室。此时董建华正在内室接见一批来自欧洲的客人,半小时后董建华手里托着一盒精制的东北老山参接见他们,李嘉诚知道这显然是有人送给特首的礼品,不知董特首此举为何意。董建华说:“此前,我一直以为朋友们相赠的这种人参只是健康的滋补品,或者说是可以补身子的药材,可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人参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可惜我们在香港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特殊商品的重要性。”

李嘉诚见儿子把特首那盒精致的人参捧在手里,反复观赏着又难解其意。他便一把接过来,看也不看地说:“董先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您是希望我们长实集团从现在起就应该把人参,不,把中国的中草药也当作重要的生意来经营,对吗?”

董建华听了,脸上露出了欣然的笑意,他把左手放在李嘉诚的右手上,连连点头赞许地说:“李先生不愧为香港商界的超人啊,看起来你当年一眼看中市场上的塑胶花就是赚钱的生意,也是在这瞬息之间就产生了灵感的吧?”

李嘉诚心里在笑,暗说:“我果然没有猜错特首的意思!”嘴上却说:“是的,不过,咱们的中草药毕竟和外国人首创的塑胶花有所不同,如果我要做生意的话,塑胶花当然是任何人都可能认同的商品,因为它外观漂亮,可是我们的中草药虽然可以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不过,外国市场上的蓝眼睛们,往往会对我们的国粹视而不见呀。”

董建华温和地笑了,他再一次指了指桌上的人参,对李嘉诚说:“李先生所说的虽是商场上的一般道理,可是,既然我们将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