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歌尽风流,皆有所涉猎。”李承乾微微垂目,声音低沉而温润,似有几分羞赧。
身为储君,这般细腻的爱好确乎与他堂堂正正的形象有些不符,但他心中对这些艺术之美的追求,却从未曾改变。
“那治国理政之道,阁下可有所涉猎?”陆通眉宇间微带笑意,语气平和地继续问道,似乎对李承乾的回答颇为期待。
“父皇偶有赐教,东宫诸师亦常以圣贤之训相勉。”李承乾言辞诚恳。
“那太子殿下可喜欢?”陆通含笑追问,眼中似有探询之意。
李承乾闻此言,先是不自觉地轻摇其首,旋即又微微颔首。
身为储君,纵使心中无甚所好,亦须强作欢颜,以示对国事之重视。
李承乾或可心存偏好,然支持于他者皆望其倾心国事,陛下亦盼其热衷朝政。
此乃储君之身所不能卸之重责,自降生之日起,便如影随形,不可须臾分离。
储君与陛下同为万民之楷模,举手投足之间,皆有人细细揣摩,寻隙求疵。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此理至明,无须多言。
“那魏王殿下呢?殿下可有心仪之事?”陆通转目望向李泰,恭敬询问道。
“学生素来倾心于学问之道。”李泰轻启朱唇答道,他的话语中既含着对学术的真挚热爱,也不乏在陛下李世民面前展现自身才学之意。
然则,这份对学问的热忱,实则源自内心深处,非仅为博取他人青眼。
“魏王殿下当勤勉向学,世间万物皆蕴含治国安邦、济世救民之理。待到殿下着作等身,启迪民众心智之时,圣贤之誉必将不期而至。”陆通语重心长地对李泰言道。
师徒三人长谈良久,直至暮色四合,方作辞行。
临别之时,陆通亲手递上两卷由其亲笔纂修的史册,内中详载了往昔朝代更迭的重大事迹与转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此书归去后细细品读,待下月吾再来时,定要考较一番。”言毕,陆通拂袖而起,步履从容地离去。
李承乾与李泰各持一卷,面面相觑,眸中皆是不解与好奇交织的神色。
自李世民钦定储君之日起,朝堂之上便悄然滋生出一股股暗流,群臣之间各有所属,暗中支持着心中理想的皇子,彼此间虽表面和睦,实则心机深藏,波澜不惊之下暗潮汹涌。
李承乾与李泰,不过是在朝堂风云中被推搡前行的棋子,其见识尚浅,难以洞悉这纷繁复杂的朝局真谛。
朝中大臣各怀鬼胎,所代表之利益迥异,直至储君真正登基之前,这宫阙之内,任何变数皆可发生,风云变幻,无人能料。
二人非比肩于太宗皇帝,李世民之功业赫赫,足以震慑群臣,纵然如此,亦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方得稳固江山。
故而,储位之争,实则暗藏无尽玄机,胜负之关键,端看谁的手段更为高明,谁能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脱颖而出。
实则,太子李承乾最为坚实的后盾,并非朝堂之上那些摇摆不定的支持者,而是父皇李世民。
只要他能恪守本分,做个令父皇满意的储君,遵从李世民之意,那么未来的九五之尊,便非他莫属。
然而,这般话语陆通却不可直言,唯有待李承乾自身有所感悟之时,轻巧地点破一二,方能收得最佳之效。
喜欢大唐镇国公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