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毗咄陆可汗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诸国,以图联合行动。
他召来心腹谋士,低声吩咐道:“速遣使者前往高昌、龟兹、焉耆等国,告知他们大唐设关征税之事,已令我西突厥受损颇重。如今,我欲联合诸国,共赴长安,面见大唐天子,陈明利害,望能有所转圜。”
谋士领命而去,数日后,使者们分别抵达高昌、龟兹、焉耆等国,向各国君主传达了乙毗咄陆可汗之意。
高昌王鞠文泰听后,眉头紧锁,沉吟道:“大唐天子威严,我等虽不愿受制于人,但若贸然抗命,恐遭不测。不如先与其他诸国商议,再作定夺。”
于是,高昌、龟兹、焉耆等国纷纷响应,各自派出使者,携带贵重礼物,一同前往长安。
一行人马浩浩荡荡,穿沙漠,过草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长安城下。
使者们在鸿胪寺稍作休整,便由礼部官员引见至太极殿。
殿内金碧辉煌,李世民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视群臣。
各国使者依次上前,行礼毕,高昌使者代表众人说道:“我等皆为大唐属国,仰慕天朝文明久矣。然近闻大唐于西域设关征税,虽有保商之名,实则令我等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恳请天子念及旧情,宽宥我等,以图长久之计。”
李世民闻言,微微一笑,温言道:“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朕设立安西关卡,确有保护商旅之意,亦非有意苛求。若诸国有所不便,朕愿听从建议,共商解决之道。”
西域诸国使者呈上各自国家对新关税政策的意见书,言语间流露出对恢复往日税率的深切期望。
李世民阅毕,眉头微蹙,旋即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房玄龄等人听罢,皆知此事非同小可,一时之间难以决断,遂对天子言道:“陛下,此事关乎国计民生,需仔细斟酌。臣等愿退下,详加商议,再做回复。”
待西域诸国使者离去,群臣退至偏殿,房玄龄轻声提议:“陛下,泾阳伯陆通素有智谋,且对边财税颇为熟悉,何不召其前来,听听他的意见?”
李世民点头赞同,随即遣人传召陆通。不多时,陆通匆匆赶来,行礼毕,李世民直入主题:“陆卿,西域诸国使者今日进言,请求减免关税,此乃大事,朕甚为踌躇。卿以为如何?”
泾阳伯陆通听闻李世民询问之事,心中自有考量。他沉声道:“陛下,西域诸国虽感不便,然关税乃我大唐国库之重要来源,不可轻易动摇。且西域诸国多为小邦,若其不满便降税以抚慰,长此以往,恐有损我大唐威严,亦会助长其骄纵之心。臣以为,应坚守国策。”
然而,魏征却有不同的见解。他站出身来,面带忧色,对李世民言道:“陛下,陆通之言虽有道理,但臣以为,上国之风范在于包容与大度。
若因区区关税而致西域诸国心生怨怼,不仅有损我大唐之威名,更难令藩国真心臣服。
臣建议,可适度调整税率,同时加强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与合作,以德服人,方能长久稳固我大唐之边疆。”
李世民颇为在乎颜面,极欲树立良善之形象,以削减玄武门之变所带来之负面效应。故而李世民更倾向于采纳魏征之意见。
李世民做出抉择之时,陆通依旧反对。
陆通言:“尊严存于剑锋之上,大国威名在于唐军之铁骑之下。蛮夷畏威而不怀德,若其不服,那便打到他们服气为止。”
李世民听罢陆通之言,心中虽有几分赞同,但他深知,若要树立大唐盛世之良象,单凭武力恐非长久之计。
他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陆通所言,朕并非不知。然则,大国之威,不仅在于兵甲之利,更在于德行之广。
蛮夷虽畏强权,然人心向背,终归于仁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