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返回泾阳县城后,奔至李靖怀中,失声痛哭。
“英儿!何事如此?可是陆通让你受委屈了?!”李靖见女儿泪如梨花,心疼非常,以为是陆通所致。
李英摇头,泪眼朦胧地道出陆通所作之诗与歌曲,言及陆通心系天下苍生,过得甚是艰辛。
“唉……陆通真乃天下仁人志士,年纪轻轻便有此胸怀,这天下能有几人可比。此乃我大唐之幸事啊。”李靖听罢,感慨万分,心中赞叹不已。虽未涉足朝堂,却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谋福。
在安慰好李英之后,李靖提笔修书一封,命亲兵快马加鞭送往皇宫。
李世民迅速收到了李靖的来信,阅毕,击案连呼几声好!
长孙皇后被李世民的举动吓了一跳,急忙向他看去。
“二哥,你怎么了?”长孙皇后走到李世民身旁,询问道。
“你瞧瞧,不愧是朕亲封的泾阳县子!哈哈!”李世民心情大悦,大唐能有如此忠心赤子,岂不也映衬出李世民乃一代明君?
长孙皇后接过书信,细细阅读一遍,心中亦生赞叹。年纪轻轻便忧国忧民,仁义之心,实属难得。
“此乃大唐之福,二哥之福,亦是陆通之福。”长孙皇后将书信放回桌上,对李世民说道。
“观音婢,此话怎讲?”李世民嘴角含笑,好奇地问道。
“我大唐有陛下这等文治武功的明君,岂非大唐之福?又有陆通这等青年才俊,岂非大唐之福?百姓亦因此得福。至于陆通,陛下与他,犹如伯乐与千里马,岂非缘分与福分兼备?”长孙皇后笑意盈盈地说道。
“妙哉!妙哉!观音婢所言极是。”李世民听得心花怒放,急忙将长孙皇后揽入怀中。
“陛下,这。。。。。。白日里呢。”长孙皇后含羞带怯。
“无妨,白日里朕更能清楚地看到你。。。。。。嘿。”李世民将长孙皇后抱至床上。
罗帐轻掩,晴空云雨,天地交感,阴阳交泰……省略万字。
之后的一段时日,李英未再前往陆家庄嬉戏,而是随李靖下乡,参与视察田间的庄稼。
李英常与老农们交谈,询问耕作细节,关心农户的家常生活。
由此,李英方知民生之艰难,世道之炎凉。
她出身于世家贵族,自幼衣锦食玉,却未曾深知这一切均建立在百姓辛勤劳作之上。
自那之后,李英不再奢侈浪费,时常外泾阳县城,为流民与乞丐施粥。
李靖见女儿如此变化,心中甚感欣慰,感叹女儿已长大成人。
这一切的转变,皆因陆通而起。
李靖心中越发渴望将陆通纳为东床快婿,深恐他被其他勋贵族夺去。
当李英回长安探望红拂女时,变化良多。李英虽然依旧勤练武艺,但懂事了许多,她不再任性,体贴家人。
红拂女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
李英对李德謇与李德奖两位兄长,亦不再轻易动手,而是先礼后兵,先以道理服人,道理不通时方才动手。
这使得两位兄长心悦诚服,半个不字也说不出口。
红拂女时常收到李靖的家书,信中屡屡提及陆通,且赞不绝口。可见李靖对陆通亦甚为认可。
此日,长孙皇后在宫中设宴,宴请众臣之夫人相聚,红拂女自然在受邀之列。
宴会上,众臣之夫人亦带来各自的女儿亮相,彼此寒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