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见状,心中更加笃定,随即宣布道:
“即日起,各部推举之人需尽快上报,朕将亲自审阅,择日公布最终名单。科举大典,乃国之大事,望诸位务必尽心尽力,不负朕之所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臣见李世民已有定夺,且此方案较为公允,纷纷点头称是。
李世民见状,心中稍安,继续道:
“此外,朕将亲自监督考官团的选拔过程,确保无人徇私舞弊。诸位务必遵守规矩,不得有任何不轨之举。若有违者,定严惩不贷。”
众臣听罢,纷纷表态遵命。
不久之后,朝廷重开科举之旨意,犹如春风拂柳,迅速传遍大唐各地。
诏书颁下,四方学子闻讯,无不振奋鼓舞,纷纷摩拳擦掌,预备迎接此决定命运之大考。
科举之期定于一年之后,此举令有志之士得以充裕时间,潜心研读,以期在考场之上,一展所学,博取功名。
学子们或闭门苦读,或聚众研讨,皆怀一腔热血与鸿鹄之志,翘首以待佳期。
朝野上下,对此事亦极为关注,皆冀望此次科举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大唐之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世家子弟闻此消息,却并未显出半分慌乱。
尽管科举新政令寒门士子亦有机会分得一席之地,然世家子弟自幼饱读诗书,涵养深厚,其才学与见识远非寒门所能轻易企及。
因此,他们心中自有定数,相信即便是在更为公平的竞技场上,亦能脱颖而出,摘得魁首,延续家族之荣耀。
陆通接获科举之讯,心中波澜不惊,面色未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陆通唤来县学的掌教先生,命其召集诸位师长,共议考课之事。
厅堂之内,诸师围坐,笔墨纸砚皆备,陆通则立于一旁,时而指点,时而沉思。
他心中已有筹谋,欲借后世三年磨一剑、五年铸一功之法,令泾阳县的学子们勤练试题,以期在科举中大放异彩。
此举可使大唐士林为之侧目,见证一番别开生面的备考之道。
陆通广开言路,谈及完形填空之妙,算术公式之精,经典论述之深,以及分析国家局势之要,无不条分缕析,见解独到。
他言道:“完形填空,需谙熟文章脉络,方能一气呵成;算术公式,则重在理解变通,灵活运用;至于经典论述,当以古圣先贤之言为鉴,融会贯通;而论及国事,则需洞察时局,审时度势。”
众师长听罢,纷纷点头称是,继而各抒己见,或补以实例,或添以新解,一时之间,县学之内学术氛围浓厚,讨论之声不绝于耳。
自此,泾阳县学中的学子们半月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每次考后皆张榜公示,排名分明。
学子们彼此之间竞争激烈,谁也不甘人后。课堂之上,个个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课余之时,更是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一时间,县学内书香四溢,学风浓郁,人人皆怀一腔热血,誓要在科举之路上一展所学,不负韶华。
喜欢大唐镇国公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