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通闻此二名,不由愣住,王玄策与裴行俭?此等英豪,竟于此地相遇,实乃奇缘也。
“尔等便是洛阳之王玄策,与河东绛州闻喜之裴行俭乎?”陆通复问,语气中难掩惊讶。
“正是,陆大人识我等?”王玄策自忖非名人,陆通仁善君子,初见,何知二人?
“妙哉!尔等便在县学中勤勉向学,若能有所成就,吾自当举荐,助尔等步入仕途。
然则,若能凭自身才学,通过科举,方为上上之选。”
陆通言笑晏晏,语重心长。
既得陆通如此许诺,王玄策与裴行俭入县学之事已是定局。
二人拱手作揖,齐声道谢:“多谢陆大人提携之恩,我等定不负所望,勤学苦练,以期有所作为。”
言辞间,二人眼中皆闪烁着坚定与感激之色,显然已将陆通之言铭记于心。
不多时,陆通自县学离去,踏上了前往陆家庄的路途。
自此以后,王玄策与裴行俭于泾阳县县学中,一边研读经史,一边勤工俭学,日积月累之下,学问渐深,才情亦愈发出众。
二人相互砥砺,共同进步,逐渐在学府之中崭露头角,赢得了师长们的赞誉与同窗的敬佩。
王玄策与裴行俭对泾阳县县学之课程安排甚感满意,其间劳逸结合,不使学子沉溺于死记硬背之中。
学府精心设计,既有严谨的经史子集之学,亦不乏游艺射御等实用技能,使得学子们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强身健体,可谓文武兼修,全面发展。
尤其是那格物学,令王玄策与裴行俭大开眼界。
昔日里所闻之鬼神之事,经由老师讲解,方知多为自然之理所化,非真有灵异。
二人由此对陆通的博学多才愈加钦佩,深感其治学严谨,见解独到,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学子破除迷信,追求真理。
如此良师,实为难得。
泾阳县学之士子,并非空谈之腐儒,皆具实学。
彼等既晓农桑之术,又精算筹之法,体魄康健,神采奕奕。
治世安民之能,皆落于实处,可谓文武兼备,内外兼修。
如此人才辈出,实乃一方之幸。
有学子自知才学不足以登科第,遂择泾阳县衙各部实习,以养家糊口。
此等务实之举,虽非仕途坦途,却亦能安身立命,不失为一条生路。
他们在官府之中,或理文书,或助庶务,勤勉有加。
王玄策与裴行俭皆怀壮志,欲一试锋芒,以证己能。
二人于书山题海中苦寻出路,誓要在科举之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他们深知,唯有笔墨方能书写前程,故而日夜研读,勤练不辍,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喜欢大唐镇国公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