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女王微微颔首,应允了薛礼之请求。
旋即,着令心腹之人,筹备众多珍奇宝物,派遣一队精兵强将护送,只见那队伍之中,一箱又一箱的金银财宝,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璀璨光芒,浩浩荡荡地向着南部边境进发。
沿途之上,马蹄声声,车轮滚滚,扬起阵阵尘土,那无尽的财宝,承载着女王的旨意与期望,直奔南部边境而去。
薛礼和裴行俭在接收了财物之后,片刻未歇,匆忙派人找来几位百济军队的俘虏。
两人仔细端详,从中精挑细选出几个情愿配合的。
随后,薛礼伏案疾书,一封密函跃然纸上,他神色凝重地将信件交付于这几人,让他们带着这封承载着诸多筹谋的信件返回百济,设法联络其中的一些高官。
彼时,微风轻拂,撩动着众人的衣角,仿佛也在催促着这场机密行动尽早开启。
这些俘虏闻此,如蒙大赦,个个面露喜色,纷纷跪地叩头,信誓旦旦地表态自己定然会竭尽全力,好好完成此番任务。
随后,只见这些百济的俘虏怀揣着书信,脚步匆匆,身影渐行渐远,踏上归返百济国内之路,欲去联络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
一路上,他们神色紧张,脚下不敢有半分迟疑。
百济国内现今已然产生了分歧。想此前未曾有大唐插手其间之时,百济应下了高句丽之提议,欲一同举兵侵略新罗国,而后将其国土肆意瓜分。
然今时大唐介入其中,这百济国内便开始涌现出两种截然相异的意见。
一方认为当继续依循与高句丽之盟,不顾大唐之威,执意而行;另一方则忧心大唐之强盛,主张暂且罢兵,从长计议,莫要因一时贪欲而引火烧身。
一时间,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各方势力各执一词,整个百济国内,人心惶惶,局势愈发错综复杂。
那些收到薛礼书信的官员,态度各异。
有者对其嗤之以鼻,满脸不屑,将那书信随意丢弃一旁,口中还念念有词,斥其多此一举;有者则神色凝重,手抚下颌,陷入沉思,开始认真考虑起来,反复权衡其中利弊得失,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心湖泛起层层涟漪。
百济之国王扶余义慈亦敏锐地觉察到了朝堂之上的局势渐显异样。
那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潮涌动,似有汹涌波涛即将掀起。
他坐于王座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各异的神色,心中忧虑重重。
往昔那群臣一心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分歧与矛盾如同一根根尖锐的刺,扎在他的心间,令他倍感不安。
大唐之威名,自成功讨灭东突厥之后,便如长风破浪,迅速传扬至四海诸邦。
其赫赫声威,犹如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没有哪一个国度不对大唐怀有惧怕敬畏之心理。
不论是那遥远边陲的蕞尔小邦,还是那自恃强盛的异域大国,闻大唐之名,皆心颤胆寒。
大唐之强盛,如日中天,其军威之浩荡,令四方折服,无人敢轻易捋其锋芒。
虽说百济与大唐之间,不仅隔着浩渺无垠之沧海,于陆地之上更是间隔着两个国度。
然而,又有谁能够笃定地保证,大唐不会兴兵前来攻打百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