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中更列各地新粮之亩产,详析其增减缘由,以供农人参考。
另有多位学士献文,或探讨学问之精微,或争鸣思想之异同,一时之间,文采飞扬,议论纷纷,蔚为大观。
《大唐报》所用纸张,皆出自泾阳县,此乃李世民对泾阳之恩赐与回馈。
此报售价低廉,仅需一文钱即可购得,故而广为流传,无论市井小民还是乡野百姓,皆可手执一卷,品读天下事。
李泰曾撰文论及重力之奥秘,此文一经刊出,便在士林间激起轩然大波。
诸多饱学之士纷纷斥其为狂妄悖理之言,盖因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圣哲皆未能窥探此等天地至理,而李泰不过一介少年,竟能有此独到见解,实令众人难以置信。
然而,亦不乏有心之人,依循李泰所述之理论,亲自动手验之。
虽时值彼刻,度量衡之精准尚难与后世相比,误差难免,然大体而言,实验所得竟与李泰之论断相去不远。
此事传开,一时之间,李泰之名,犹如晨星初现,虽未大放异彩,却已令不少学者刮目相看。
而李承乾于东宫之内,特设一言路匣,广纳天下黎民之谏言。
无论何人,若有建言献策,皆可投书于此,以达东宫。
此举一出,犹如清风拂过,令朝野上下皆感振奋,百姓亦感皇恩浩荡,纷纷称颂太子仁德。
东宫内外,一时之间,书信如雪片般飞来,皆是民间疾苦之声、治国良策之议。
李世民闻此,龙颜大悦,赞曰:“承乾此举,实乃广开言路之良策,与朕之意不谋而合。”
然帝王之心,深邃莫测,虽有意效仿,终觉身为天子,不宜轻率行事。
于是,李世民暗中思量,若欲采纳民意,当另寻他法,以示君臣有别,上下有序。
故而,虽心存赞赏,却未仿效,转而命群臣广纳贤言,以辅朝政。
五姓七望见李承乾将《大唐报》办得如火如荼,心中嫉火中烧,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
然而,面对太子的声势浩大,他们虽怒不可遏,却也无计可施。
只得暗中咬牙切齿,寻找机会。
然则,世家并未就此罢手,亦有心效仿,纷纷创办了自己的报刊。
只是这些报刊多由士林之辈执笔,文辞虽雅,却难以与《大唐报》那般广受民众欢迎。
即便如此,它们仍被不少读书人视为珍馐,推崇备至,视作精神上的高标。
世家不仅于此,更在其报刊上刊载诸位名师大儒对四书五经的独到见解,字字珠玑,引得无数士子争相阅读,奉若圭臬。
此等举措,实则暗藏玄机,不仅为士子们提供了科考之助,更成为了世家在官场博弈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巧妙地巩固了其地位与影响力。
喜欢大唐镇国公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