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刘琦走到一旁打电话,交代新书采购事宜时,新华传媒的设计总监黄韬略才笑着走向唐玲:“唐大设计师,这间江南书局的确与众不同,把江南文化和丝路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喀什书店的标杆。”
唐玲连连摆手:“黄大设计师过奖了,幸不辱命,还好没砸了江南书局的招牌。”
黄韬略又微笑着朝王长辉说道:“王局长也是功不可没,书店既已落成,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长辉心中一动,连忙问道:“黄总监,你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喀什的江南书局试点成功后,会继续往前指下属四县推开吗?”
“这……”黄韬略面露难色,朝刘琦的背影看了一眼,才说道,“这是领导们考虑的事了。不过,江南书局此前的定位,并没考虑过县城。这得看王局长怎么动脑筋想办法。”
“意思是有商量的余地?”王长辉闻弦歌而知雅意,在心中暗喜。
他也看了看正在打电话的刘琦,心中明白,现在明显不是提出这建议的最佳时刻。
“好了,按照小学生读者的要求,我又安排了一批世界名著进来,注音版、中英版都有。注音版针对小学生,中英文对照版针对中学生,王老板,对于我这个安排,还满意否?”刘琦微笑着走过来。
“刘总还会举一反三了,哈哈。”王长辉笑道。
这段小插曲,给丝路之光书店的开业仪式增添了些许妙趣横生的意味。
刘琦回去以后,还真把那张小读者的书籍清单挂在了自己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提醒自己要多倾听读者的心声。
开业仪式后,王长辉回到了县里,又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工作。
只不过有了丝路之光书店“编外老板”的名号,他周末只要一有空,就会朝喀什跑,坐在书店里看看书,和来看书的学生们聊聊天,在店长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做些接待顾客的工作,俨然一个编外老板。
“不务正业。”这是莎句县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对王长辉私下里的评价。
这天,王长辉正在办公室里发呆。
这段时间以来,他自己都感觉工作不在状态。
他是一个有着目标指引的人,一旦失去了目标,就容易随波逐流,不知该去向何方。
黄勇提醒他了好几次,后来见收效甚微,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三年时间,很快。”
王长辉记得,这是黄勇最后一次到他办公室,离开时忽然停住脚步,看了他好一会儿才说出的话。
自从那以后,黄副书记已经快一个星期没来过他办公室交代工作了。
这很不正常。
以前,他几乎每天都要过来。
就算没事,也要过来喝杯茶,聊聊手头上的工作。
那天,王长辉当时并没有特别在意那句话。
这几天才慢慢回过味儿来。
“是特意告诉我,他完全可以放任我蹉跎三年,其实也就是眨眼的功夫?还是提醒我,得争分夺秒做出点成绩,对得起援疆三年?”
王长辉觉得都像是,又都像不是。
“我什么时候开始闲得揣摩上意了!”王长辉在体制内多年,是坚决的实干派,从不视阿谀奉承为向上的阶梯。
所以,他很讨厌现在坐在这里无所事事的自己,但又找不到能将自己拉离这深渊的绳索。
电话铃就在此刻忽然响起,几分钟后,就朝王长辉扔下了一根绳索。
王长辉抓起桌上的电话,一个空谷幽兰般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天外飘来。
“王局长,听说你比我还闲?”
那人声音很轻,但却释放着无穷的威压。
只有久居上位的人,才有如此云淡风轻却又雷霆万钧的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