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当中就有肉灵芝。duo然而2000多年过去了,徐福和他的寻找船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它梦寐以求的仙药也化为了历史传说。但是在陕西周至县发现的这个不明生物体,却再次把人们与肉灵芝联系在了一起。
采访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米家烈:古代的肉灵芝上面的描述呢,本草纲目上它描述的比较详细一些,我去看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是像描述的,它的这个黄的像紫金,这个切起来就像一块肉,那个紫金你看起来就像那个紫金颜色又发黄又紫。而且,它的外圈上还有,一圈一圈好像在那个增生,一圈一圈的在那里发展,发育这个过程中留下的一个痕迹都比较很清楚,那个手摸到上头光光的,而且摸下来还一点黏度感,就好像咱们那种椒盐蛋白那个在上面出现的那种现象,感觉到非常的宝贵,我也没敢用手很有劲的去摸,就轻轻地看了一下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宝贝,我可以断定地说它就是肉灵芝。
米家烈的说法源自《本草纲目》对肉灵芝的描述。据《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这些描述似乎与陕西周至所发现的不明生物体的特征非常相似。再加上它自我生长迅速的特点,不得不令人怀疑它是否就真的是传说中的肉灵芝?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个不明生物体,在各地进行了公开展出。由于人们纷纷传闻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太岁肉灵芝,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就连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有著很深造诣的日本天皇明仁,在得知此生物体发现的消息后,特地参观了这个“不明生物体”,并称它为:“稀有的宝物”。
为了判定陕西周至发现的这个不明生物体是否就是传说的肉灵芝,杨兴中对这个不明生物体又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科学观察,杨兴中发现这个生物体具有两根鞭毛结构的游动细胞,并可看到游动细胞鞭毛的一端无选择性的摄取食物颗粒。根据这个特点,杨兴中确定,这个不明生物体的身份,是一种生命演化过程中介于原始菌类向植物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粘菌复合体。
其他地方虽然这个粘菌的普遍存在,但是这么大的复合体来讲,这又是第一次发现,因为当时我们研究完了之后,形式一个初步结论就是说它是处于原生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过度类型,这本身就是说明了它在生物界里面进化方面的一个奇特性,所以当时价值体现的比较大一些,所以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一些关注吧,科学界的一些关注,尤其是像当时在日本先皇参观了以后,他是一个海洋生物家,他参观完了说了一句话,说这是生物学界的一大发现,这个价值初步肯定的。
根据杨兴中他们的结论,这个不明生物体是一种生命演化过程中介于原始菌类向植物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粘菌复合体。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呢?你看这是一株植物,这是一个动物,这是一株真菌,它们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这种生物叫做原生质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原生质生物生活在水中能够游动,它既可以像动物一样通过吞噬其他的生物生活,也可以像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生活。前一种叫异样功能,后一种叫自养功能。后来随著演化按两个方面发生分化:一部分原生质生物自养功能加强,运动功能退化,进化到单细胞绿藻由之发展成植物界。另一部分原生质生物运动功能和异养功能加强,自养功能退化进化到单细胞原生动物,由之发展到动物界。这个粘菌复合体,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呢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呢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由于非常少见,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的一个盲点,所以它对研究生命演化过程十分有意义。
但是这个大型粘菌复合体是否具有像人传说的延年益寿的功能呢?为了进一步揭开里面的秘密,杨兴中进一步观察了它的物质结构。他发现这个大型粘菌复合体体内含有将近50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十分有帮助。而且有时在它表面会形成一种类似塑料薄膜一样的物质。那么这个薄膜,而且在手上捻就是光光的,黏黏的那种感觉,至少是一种多糖类的物质,可以蕴含多糖类,那么这个多糖类,这个在免疫这一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就是至少作为一种药物开发,或者保健品开发,它这个如果进入人体以后,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你的免疫功能,那么这个从一个侧面来说,那就达到了一个保健的作用,所以还是有一定道理,至于里面含有其他物质,这个没测量。
但是对于这个大型粘菌复合体,为什么可以快速的生长,它生长的具体环境是什么样子,它的年龄有多大,是否真的具有可以开发的利用价值,杨兴中介绍由于当时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些未解之谜没有揭开。所以它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至于它是不是古书上描写的肉灵芝,他不敢肯定。然而就在事隔12年之后,他听说又有人,在黄河边上拣到了一个与《本草纲目》记载更加相像的肉团,于是他马上到收藏者张安君家进行调查寻访。
根据了解,这个不明生物体是张安君在2004年9月从黄河边上的一个农民手中收购的。
而经过对这个不明生物体的外观观察,杨兴中认为它比1992年周至县发现的那个粘菌复合体,更像传说中的肉灵芝。
杨兴中:《本草纲目》里面曾经这句话说,就是肉汁状如肉,那么在这个里面外形体现在好多的纹理上,和边上一些肌肉束的一些结构上这个是符合的,《本草纲目》曾经对颜色记载,其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黄者如紫金”,那么这个也可以从表面的颜色上有可以体现出来,另外还有一句话“动辄如尖兵”指的是内部结构,那这里面断层上我们可也可以看出非常白的一些结构,这个也是符合《本草纲目》里面的记载,另外《山海经》里面的记载有这么一句话“与彼马勃,颇相仿佛”,就是说跟一个扭曲的马脖一样,这个从整体上来看,这个从扭曲的,而且外表上像马皮肤差不多这种结构,那么这个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又很相似,所以从这两个古籍记载,以及咱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情况来看,它是一个菌类可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而且是在纯自然的状况下自然生长出来的,但是现在究竟它是一个什么样一个具体的菌种,就是一种什么样的物种,必须经过严密的科学实验和一些细致的工作,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来,就是说这个结论说,但是可能预言这个东西的价值,体现的学术价值,体现其他方面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因为它比较少见。
虽然只从外观进行了鉴定,但是杨兴中认为这个菌体与1992年周至县发现的那个粘菌复合体无论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这个肉感更强,更接近于动物。那么它是不是也是粘菌复合体,他认为必须在进行更严密的技术鉴定后,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同时杨兴中认为如果第一个肉团出现是偶然的,那么再次出现的这个肉团就证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传说中的神明。他希望这一次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最终通过科学的手段,揭开太岁和肉灵芝的不解之谜。
相关资料勇猛和正义的化身-传统史书中的大熊猫
为了让大家更多了解大熊猫,
偶特地找来一篇资料呢!
今天要返校,估计只有等到下午才能更新~
谢谢大家支持了!
-------------------------------------------------------------------
勇猛和正义的化身-传统史书中的大熊猫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不少关于大熊猫的记载,由于分布范围广泛,这种被誉为国宝的动物竟有着众多截然不同的称谓,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玉芝堂谈荟》、《怀麓堂集》、《菽园杂记》中有“龙生九子”的说法,其中第九子是貔貅(明人杨慎在《升庵外集》卷九中说是椒图,当是传闻互歧而异辞),“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貔貅,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股,吞万物而不吐,可招八方财,在古时,被认为是聚财囊、催官运的祥兽。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也说,4000年前,黄帝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大战中,曾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雄为貔、雌为貅)等猛兽助战,打败了炎帝部落。西周初年的《尚书》和《诗经》,有“献其貔皮”的记载,说明在当时它是珍贵的贡品,貔貅被认为是像虎豹一样威猛的动物,所谓“如虎如貔”,正是对勇士最流行的赞美,军队也常打着“貔”、“貅”的旗号,以显示自己战无不胜。
据研究大熊猫的专家张和民教授考证,貔貅就是今天的大熊猫,黄帝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可知在那个时代,人类以熊为尊,且已将熊(黑熊)、罴(棕熊)、貔貅(大熊猫)明确区分开了。《山海经》说有一种很像熊的动物,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性食铜铁”,故称食铁兽,《山海经》虽是神话小说,又是战国或汉初人的伪托,但其记载或有可信之处,所谓食铁兽也就是大熊猫,在四川北川县志中,食铁兽的称呼一直沿用到近代。
司马相如《上林赋》极尽辅陈,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厔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被称为貘的大熊猫始终列为前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貔和貘说成是豹一类的动物,似熊,黄色或黑色,貔产于貉国(中原以北),貘产于四川。三国时吴国陆玑注《毛诗》说貔和白豹貌似虎、熊,辽人谓之“白罴”,晋代文学家郭璞也有类似的记载。
驺虞也称驺吾,《山海经》云“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比具,尾参与身”;《尚书大传》云“散宜生之于陵氏取怪兽,大不辟虎狼间,尾倍其身,名曰驺虞”;淮南子云“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西晋时,因大熊猫只吃竹子,从不伤生害命,被视做象征和平友谊的“义兽”,“驺虞幡”是息兵止戈的标志。《资冶通鉴》记载,太康元年(公元291年),楚王司马玮与贾后合谋,杀汝南王司马亮,其后司马玮又与贾后冲突,以致“内外扰乱”,贾后接受太子少傅张华的建议,遣殿中将军王宫持“驺虞幡”出麾众曰:“楚王矫诏,勿听也!”众皆释仗而走。永宁元年(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冏起兵,朝廷大臣群起杀赵王司马伦的死党孙秀等人,京师大乱,“有诏以驺虞幡敕将士解兵”。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大将军王敦起兵攻建康,梁州刺史甘卓出军讨伐,王敦曾“遣台使以驺虞幡驻卓军”。可见,大熊猫自那时开始,已是一种公认的祥兽和瑞兽,无论何种情况,只要“驺虞幡”出现,冲突和战乱便会嘎然而止。
到了唐代,驺虞仍然作为吉祥的象征,受到人们的重视。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河中节度使曾奏报发现驺虞,当时百官称贺。文宗对工部尚书郑悰说:“李训、郑注皆因瑞以售其乱,乃知瑞物非国之庆。卿前在凤翔,不奏白兔,真先觉也。”郑悰回答:“昔河出图,伏羲以画八卦;洛出书,大禹以叙九畴,皆有益于人,故足尚也。至于禽兽草木之瑞,何时无之!刘聪桀逆,黄龙三见;石季龙暴虐,得苍麟十六、白鹿七,以驾芝盖。以是观之,瑞岂在德!玄宗尝为潞州别驾,及即位,潞州奏十九瑞,玄宗曰:‘朕在潞州,惟知勤职业,此等瑞物,皆不知也。’愿陛下专门以百姓富安为国庆,自馀不足取也。”文宗闻言称善,对宰相们说道:“时和年丰,是为上瑞;嘉禾灵芝,诚何益于事!”唐文宗和郑悰以民本思想客观看待祥瑞,这是一种进步,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驺虞在唐代中晚期已经不很常见了。
与今天一样,大熊猫在那个时代也承担着转达友谊的国际使命,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以对大熊猫的赞美来表达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战争和动乱只能给人民带来不幸和饥荒。
明人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对貘的药用价值专门作了研究,认为“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貘,颇为山居之患,亦捕以为药”,貘皮“寝之可驱瘟疬,辟湿气邪气”,膏可“治痈肿,能透肌骨”,尿主治“吞铜铁入腹者,水和服之即化为水”。
从各种记载看来,大熊猫在古代曾经分布在中原的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