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印度,英国人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在扑灭了印度大起义后,英国人采用收买分化的办法,大大的加强了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印度彻底的成为了英国在亚洲的努奴隶。
&esp;&esp;和俄国人不同,英国人更相信自己的海军,尽管到从英国到中国要走很远的路,但英国人还是选择了从海上到中国的路径,当然直接从俄国进入中国也不是不行,不过那也得让俄国人答应才行啊,大家在克里米亚才亲热过的,俄国人在克里米亚吃了大亏,时刻都提防着自己的盟友英法两过呢,引狼入室的事情俄国人是不会做的。所以英法联军也只有走海路到中国了。
&esp;&esp;英法两国为这一次战争可说是下足了血本,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皇家海军出动了半数以上的主力,加上法国人的六十艘军舰,联军舰队一共两百艘各型战舰,领衔的是皇家海军的五大主力战列舰,“仆次茅次”号,“皇家方舟”号,“胡伯”号,“女皇万岁”号,“温莎公爵”号。这五艘战列舰为首的皇家海军编队,基本上就是英国海军横扫世界的本钱。别的不说,单说这五艘战列舰上的火炮数量就多达一千多门,每一次齐射就是五百多门大炮在射击,光这五艘军舰就可以对方圆一千米以内的所有目标进行不间断的炮火覆盖。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齐射用起炮弹来也格外的多。
&esp;&esp;两百艘战舰护航,英军五万,法军十万,大小船只一千余艘从英吉利海峡出发,沿非洲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出大西洋入印度洋,达到联军的。石达开投降到英法联军被消灭,再到北京平叛,李鸿章时刻都牵挂着全国的局势。曾国藩把李鸿章推荐到福建来当一个参将,李鸿章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办法。李鸿章到了福建以后,正值福建各地小刀会和天地会的起义,李鸿章很快得到总督张懿德的重用,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李鸿章先是利用自己和新军的关系,通过刘铭传买了一部分的先进步枪,武装起一只三千多人的洋枪队,然后凭借这只部队,短短三月内就把几路起义人马杀的个血流成河,起义的火焰很快就被李鸿章扑灭了。当时正值奕忻在北京造反,国内形势不明朗,张懿德的请功折子也没地上交,李鸿章的封赏也就一直没着落。也就在这时候,李鸿章通过对新军和杨一的了解,已经清晰的分析出奕忻必然失败的结局,奕忻一旦失败,杨一和洋人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洋人再来就不可能想上次那样只来个几千人马,很有可能是几万,或者是十几万,这样的战争一旦战争打起来,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如果不幸言重,那么台湾岛的战略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想清楚一切的李鸿章立刻决定到台湾去,而恰好这时候台湾一带倭寇流窜,李鸿章当即向张懿德请命,率五千人马上岛,剿灭倭寇。
&esp;&esp;张懿德虽然舍不得李鸿章这样的人才离开自己的身边,但考虑到这台湾里福建太近,东洋倭寇一旦在台湾站住脚,没准日后就形成明朝那样的百患,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自己是吃不消的。张懿德没有想到,所谓的倭寇进犯,不过是李鸿章派人放出的流言,这时候的小日本,自己老家还让美国人弄的鸡飞狗跳的,哪有心思来中国捣乱。李鸿章顺利的来到了台湾,他清楚的知道,一旦战争爆发,台湾不是自己的坟墓,就是自己飞黄腾达的开始。
&esp;&esp;来到台湾后,李鸿章怎么都是个上差,手里还有兵权,只要李鸿章不妨碍大家发财,就让他折腾去吧。
&esp;&esp;但凡近海防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消灭的海滩上,可洋人军舰的威力李鸿章是知道的,别的不说,看看新军大炮的厉害,就知道洋人应该更厉害。所以,凭借自己手上的兵力在海滩上和洋人打,肯定是行不通的。李鸿章把防御阵地设在了离海岸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时还在台湾中部的山区建立了兵站,囤积粮食弹药,以备日后长期的坚守。为了防止洋人顺利的上岛,李鸿章还准备了大量的火药,一点洋人打过来,准备在台湾大干一场的时候,朝廷的任命下来了,杨一没有忘记李鸿章,李鸿章被任命为福建提督,李鸿章离开台湾回到福州,紧接着就见到了朝廷的又一道圣旨,加强台湾防御,这时候,李鸿章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在前面。既然已经开始,就没有回头的道理,李鸿章立刻向张懿德表示,自己愿意与台湾共存亡。
&esp;&esp;李鸿章的请求很快就得到批准,不过这一次李鸿章得到新的援助,不再是孤立的。刘铭传从浙江给福建送来了三千新式步枪和三十挺重机枪,全是兵工厂新出产的家伙。还有一百多个军官负责训练台湾岛上的部队,为了表示对杨一命令的坚决执行,刘铭传还调拨出一个团的步兵,外加一个重迫击炮团交给李鸿章使用。有了这两千增援和新到的武器,李鸿章守卫台湾的信心更足了。不但如此,湖南的曾国藩考虑到福建台湾一带,民风孱弱,士兵战斗力低下,曾国藩身为李鸿章的老师,弟子有困难,怎么会袖手旁观,所以曾国藩不但给福建运来大批粮食,还送来了五千兵勇,这样一来,台湾岛上的李鸿章能用上的部队就多达两万余人,加上李鸿章的提前准备,守住台湾,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esp;&esp;战争已经一触即发,联军主力已经到达他们的第二个集结地点----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