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提出这个制度的坏人,很关键。
有唱红脸的就得有人唱白脸。
显而易见,这个坏人得是和珅。
面对乾隆提出的筹备银两组建满八旗的想法,询问众臣工如何筹措银两时。
和珅往前一步提出方案来:
“贪官杀不尽。
歪风吹又生。
为了筹备银两充实国库,早日让咱大清的满八旗重建,奴才弄了个议罪银制度。
这个制度很简单,就是官员犯了错,只需要根据错误大小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即可减轻罪罚活着取消对该官员的处罚。
由军机处设置专门机构统一管理。所得银两划归内务府。”
和珅说的喜滋滋的。
啊呸!
当即迎来了嫌弃。
嫌弃之人是刘墉,还有刑部尚书耿秉忠,大理寺卿张衔三人。
这个所谓的狗屁议罪银制度,看着是严惩贪官,实际祸国殃民,流害百世。
“刘墉你不要给我血口喷人。
刘墉你算什么东西,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清的首席军机大臣是我,没人比我更懂大清的财政,议罪银是我苦思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想出来的,你凭什么一棒子给我打死。
难道就不能给我们贪官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和珅直接跳脚,刘墉等人紧抓着不放,乾隆又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
“都别吵了,别吵了。
赵爱卿,你什么想法,你觉得这个议罪银制度对你有什么影响?”
原本打算缩在队伍里摸鱼上班的赵清廉被这么突然一提问,也是稍显惊讶,但也不慌乱,上前一步,两袖一打,正义盎然道:
“臣,身为清官,觉得议罪银利大于过。”
乾隆:“啊?”
“怎么了万岁爷。”
乾隆尴尬的嘴角抽抽,他‘啊’是因为赵清廉的前半句话。
真是见过脸皮厚的,没见过这么厚的。
“到底也算是个办法,先执行着看吧。”
乾隆拍了板。
同时看向和珅。
“这监察百官的事就交给你了,每个月朕要看到十万两银子的进项。”
赵清廉不免替和珅捏把汗,每个月十万,这不典型的销售的绩效要求吗,每个月都是压力山大。
果不其然,当和珅听完后,拉着个苦瓜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