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西域余闻是陈舜臣什么时候写的 > 第1部分(第3页)

第1部分(第3页)

《二京赋》的内容为长安与洛阳之比较。作者的观点是,较之西汉奢华无度的国都长安,东汉国都洛阳的简约含蓄更值得称道。在“天马半汉”之后,还有这样的句子:

奢未及侈,俭而不陋。

意思是说,奢华但未无度,俭约却不简陋。可以想见,洛阳的天马像应当不会带着诸如翅膀之类的累赘之物。

洛阳的天马像原本设于长安。也许是因为恰好迎合了洛阳人士的趣味,才被迁移到洛阳。天马像被形容为“半汉”——身姿骁勇,但绝非奇形怪状。

西汉国都长安的未央宫有金马门。文学之士进出于此,是等待天子诏召的地方,也可理解为文学顾问的办公室。因天马像置于门旁,故名金马门。《二京赋》中的天马,应当就是曾被置于金马门一旁的天马。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前154—前93)以富于机智、常有格言警句而闻名于世。据《史记》记载,东方朔某日醉酒而歌:

一 西域的汗血马(3)

避世金马门。

当时说到避世,多指入深山结草庐之类。然而遁世之地不必只限于深山,宫殿之中也可以作为避世的场所。

选择最荣华的地点作为遁世之地,这样的想法可谓出人意表。东方朔以文才侍奉于汉武帝,他供职的地方正是金马门,那里是文人聚集的地方。金马门旁边的铜马如果有翅膀,应当会有人在诗文中提及这件事。既然没有,大致可以断定铜马不是珀伽索斯。《史记》里也不曾提及天马的大小,应不至于像奈良大佛那么巨大。而且过于巨大的铜马想必也不符合洛阳人的喜好,估计是一座与真马等身大的铜像。

古代人喜好建造巨大物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没收全国的兵器,铸成大钟和金人。金有时指黄金,同时也是金属的总称。兵器不可能用黄金制成,可以肯定《史记》中记述秦始皇的金人是铜像。金人高五丈,当时的一丈比现在稍短,但五丈也应长于十米。如此巨大的金人竟然铸造了十二座。

《二京赋》中提到的天马没有翅膀,身形也并不巨大,而且制作材料应为青铜而非黄金。然而汉武帝为了从大宛得到汗血马,曾令使者带去特制的“金马”作为交换。这金马想必是黄金制成的。

在洛阳的宣德殿还有另外一尊铜马,被称为“马式”。它的尺寸记载于《后汉书》:

高三尺五寸,围四尺五寸。

东汉时的一尺约为二十三公分,也就是说这尊铜马的身高不过八十公分而已。记得在课本上学过,英国把身高一百四十八公分以下的马另称为pony(矮种马)。无论马多么矮小,八十公分高的铜像也不能称得上是等身大。

铸造这尊马式的人,是被誉为“伏波将军”的马援。东汉初年,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乱的正是马援。他带回的战利品中有大量的铜鼓,这些铜鼓被打碎后重铸为马式。

中国南部至越南一带,是铜鼓大量出土的地域。我70年代末访问了广西的南宁市。那里的博物馆设有数间铜鼓展览厅,展示着各式大小不同的一百多件古代铜鼓,其中不少是直径超过一米的大型铜鼓。

也许是因为作为战利品带回的铜鼓数量有限,才没能把马式铸造成等身大小。但是从马式的作用来看,尺寸缩小应当更加实用。所谓马式,即“马的理想形态”之意。在鉴别良马的时候,马式可作为比较马的身体形态的标准。既然是模特儿,那么在品评它前后左右的身形时,较之等身大的铜像,尺寸略作收缩似乎更加便利。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模特儿?因为马匹优劣事关重大。古有伯乐,以擅长相马而著称。他的名字广为人知,以至于在20世纪的日本,人们仍然把伯乐这个名字作为一种绰号来称呼善于发掘人才的人,比如职业棒球界优秀的球员选拔者。

从对马式和伯乐的需求可知当时甄别良马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军队的机动力量除了马匹以外,别无所依。能否配备良马,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马援远征凯旋、铸造马式,并非只是为了显赫战功,而是因为在实战中切实感受到良马之于国防的重要性,才特意制作马式作为纪念。

已有先例在前。那座被汉明帝(皇后是马援的女儿)从西安移至洛阳的天马像由一个名叫东门京的相马专家铸造于汉武帝(前140—前87 年在位)时期,是用于判别马匹优劣的标准形象。汉武帝把东门京献上的天马像设置于鲁班门外,并立即把鲁班门改名为金马门。对一座铜像而言,这不得不说是一项破格的礼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西域的汗血马(4)

汉武帝爱马如命。听说大宛有天马之子汗血马,于是不惜代价想弄到手。为了得到汗血马,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大军远征大宛。有人批评说,汉武帝为了自己的嗜好竟然不惜发动战争。但是对于正全力抵抗匈奴的汉朝来说,尽量搜集良马事关国家存亡的当务之急。在当时的形势下,斥资买马也可说是皇帝的义务。

汉武帝从未见过真正的汗血马,于是更想得到它。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在想象中愈发变得完美无缺。

“神马当从西北来。”

占卜书中的记述令汉武帝欣喜不已。从《史记》里的这段小插曲可以了解汉武帝的迫切心态。良马的到来,意味着国力也因此得到加强。

就在此时,伊犁一带(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的乌孙(白鸟库吉认为他们属于突厥民族)派使节来到汉朝,献上了精良的马匹。汉武帝以为占卜应验,遂将之命名为天马。但是,在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之后,才知后者更为优秀。于是又急忙将汗血马称为天马,而之前被誉为天马的乌孙马则被降级为西极马。

关于汗血马的种类,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说它是*马的一种,土耳其人称之为阿尔伽马克。据说这个品种的马的前腿皮肤里密布着毛细血管,血确实会从皮肤渗出。白马尤为明显,看起来就像流着血红的汗珠一般。

从牝马与天马或龙杂交的传说来看,可以想象汗血马是混血种,西欧人称之为土库曼种。白鸟库吉关于汗血马的观点是:

“此马风姿虽不及*马,然而在吃苦耐劳这一点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马能与之匹敌。”

也就是说,汗血马具备杂种马的优势。虽然纯种马在短距离、短时间内占上风,但缺乏持久力。而杂种马具有持久的耐力,其优越的战斗力不容置疑。再回头看上述天马与龙的杂交传说,更让人觉得混血似乎是特意而为之。可以推测,进行人为*正是为了培育良马。

大宛国的人们亲自培育出优良的汗血马。汉朝最初的使节张骞访问大宛之后,大宛与汉朝之间开始了贸易往来,大宛对汉朝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即汗血马。实际上为了躲避汉朝使节的耳目,大宛最优良的汗血马都被隐藏在一个叫贰师城的地方。毕竟是费尽苦心才培育出的最佳品种,怎么可以轻易地拱手让人?

然而汉朝与西域的使节往来日渐频繁。从汉朝前往西域的使节最多的时候达到一年十几批,少的时候也是一年五六批。在这样的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