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陛下早发天兵,剿灭贼寇,以保一方平安……”师爷写好后,潞王亲自过目,逐字逐句地斟酌,满意地点点头,立刻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送奏疏的信使骑着一匹快马,在官道上飞驰,扬起一路尘土,他深知这份奏疏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
朱由检接到奏疏后,深知豫北局势的严峻。他在紫禁城的乾清宫内,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御案上堆满了各地的军情奏报,起义军的活动让他焦头烂额。他深知,若不及时剿灭起义军,将会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
他在大殿中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各方利弊。每走一步,都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他想起了祖宗打下的江山,想起了百姓的疾苦,心中充满了忧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特命倪宠、王朴任总兵,太监杨进朝、卢九德为监军,统京营兵六千往豫北征讨义军。
倪宠,身材魁梧,面容冷峻,接到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
他回到府邸,连夜收拾行装。他的妻子满脸担忧地看着他,眼中闪烁着泪光:“此去凶险,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倪宠握住妻子的手,安慰道:“我自当尽力,早日剿灭贼寇,平安归来。”他的声音虽然坚定,但心中也明白此次任务的艰巨。
随后,他来到军营,开始点兵。士兵们整齐列队,等待着他的命令。
倪宠站在高台上,大声训话:“此次出征,关乎朝廷安危,大家务必奋勇杀敌,不得退缩!”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士气高昂。
然而,在这高昂的士气背后,也隐藏着对未知战争的恐惧。
王朴则是一脸自信,拍着胸脯保证:“有我等出征,那些贼寇必不是对手。”他在军中以勇猛着称,但有时过于自负。
他回到家中,大摆宴席,与亲朋好友告别。酒过三巡,他醉醺醺地说:“等我凯旋归来,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他的笑声中充满了傲慢与轻敌,却没有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挑战。
太监杨进朝和卢九德,本是在宫中侍奉皇帝的宦官,对军事一窍不通。
但他们仗着皇帝的信任,在军中颐指气使。杨进朝身形消瘦,眼神中透着狡黠,他想着此番出征定能捞取不少好处。
他在宫中就听闻豫北地区富庶,此番正好可以趁机敛财。他精心挑选了几个心腹随从,准备在军中大肆搜刮。
卢九德则体态肥胖,整日只想着如何享受,对军事行动毫不关心。
他带上了自己的厨子和珍贵的茶具,准备在军中也能享受奢华的生活。他还命人打造了一张舒适的行军床,以便在战场上也能睡得安稳。
官军浩浩荡荡地向豫北进发,一路上尘土飞扬。
士兵们身着铠甲,骑着战马,步伐整齐。他们经过的村庄,百姓们纷纷躲在家中,不敢出门。
官军的到来,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安全感,反而让他们更加恐惧。因为他们知道,官军所到之处,往往伴随着抢掠和骚扰。
在一个小村庄,官军进村后,便开始抢夺百姓的粮食和牲畜,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流泪。
一位老农夫看着被抢走的耕牛,欲哭无泪:“这可让我们怎么活啊!”
他们抵达豫北后,立刻展开了行动。官军倚仗优势兵力,逐渐把起义军主力压缩在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
他们在黄河沿岸布下重兵,修建营寨。士兵们日夜劳作,用泥土和石块堆砌起高大的围墙,在围墙上设置了望塔和箭楼。
他们还在黄河渡口设置了关卡,防止起义军渡河。关卡处,士兵们严格检查过往的船只和行人,稍有可疑,便会严加审问。
起义军在黄河以北的区域内,处境日益艰难。他们的粮食和物资逐渐匮乏,士兵们也疲惫不堪。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首领的带领下,积极寻找突围的方法。他们在夜间派出侦察兵,试图摸清官军的布防情况,寻找破绽。
侦察兵们身着黑衣,趁着夜色,悄悄地靠近官军的营地。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的士兵,观察着官军的营帐布局和兵力部署。
回来后,他们将情报详细地汇报给首领。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侦察兵小李差点被官军发现,他凭借着敏捷的身手和机智,躲进了草丛中,才逃过一劫。
明政府以为北有重兵,南扼大河,可以把起义军消灭在这里。然而,起义军并没有坐以待毙。
他们在黄河以北的山区和乡村中,与官军展开了游击战。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时而突袭官军的营地,时而切断官军的补给线,让官军防不胜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一次战斗中,起义军得知官军的一支运粮队即将经过一片山谷。他们迅速制定计划,在山谷两侧设下埋伏。
士兵们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屏住呼吸,等待着运粮队的到来。当官军的运粮队进入山谷后,起义军突然发动袭击。
一时间,滚木礌石从山上滚落,砸向官军。官军顿时大乱,士兵们四处逃窜。起义军趁机冲下山谷,与官军展开了近身搏斗。
经过一番激战,起义军成功夺取了官军的粮草,还歼灭了不少官军士兵。
他们将粮草运回营地,士兵们欢呼雀跃,暂时缓解了物资匮乏的困境。然而,这次胜利也引来了官军更猛烈的报复。
然而,官军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退缩。他们不断调整战略,加强了对起义军的围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