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十二月初七日,刺骨的朔风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在大地上横冲直撞,发出凄厉的呼啸。
临洮总兵曹文诏笔挺地屹立在庆阳校场,凛冽的寒风肆意吹打着他那身玄色披风,猎猎作响,好似一面不倒的旗帜。
他面色冷峻,眼神犹如寒夜中的利刃,锐利且坚定,逐一扫过眼前那三千五百名“逐一挑选、屡经战阵”的马步兵丁。
这些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长枪利刃,在寒风中整齐列阵,身姿挺拔,如同一棵棵苍松,彰显着无畏的气势。
曹文诏,这位在沙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宿将,岁月与战火无情地在他面庞刻下了一道道深邃的沟壑。
站在曹文诏身旁的马科,身材魁梧壮硕得如同巍峨耸立的山峰,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他满脸的络腮胡肆意张扬,为他增添了几分粗犷豪迈的气质。每次战斗,马科总是冲锋在前,宛如一把利刃,直插敌人心脏。
他手中那柄大刀,在战场上舞动起来虎虎生风,寒光闪烁,不知斩下了多少敌人的首级,在军中,他就是悍勇无畏的代名词,令敌人闻风丧胆。
此刻,他紧紧攥着腰间刀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手背上青筋暴起,双眼炯炯有神,坚定地望向远方,那迫不及待奔赴战场的模样,仿佛下一秒就要将贼寇全部斩于刀下,尽情展现自己的勇猛与力量。
曹变蛟,作为曹文诏的侄子,年纪轻轻却已在战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军中备受瞩目的后起之秀。
他身形矫健,行动敏捷,仿佛一只灵动的猎豹,在战场上穿梭自如。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聪慧与灵动,平日里他就痴迷于研读兵书,对各种战术战法烂熟于心,对战局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和独到见解。
此次随叔父出征,他心中满是壮志豪情,一心渴望在这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同时也不辜负叔父的殷切期许和军中将士们的信任。
“弟兄们!”曹文诏突然发声,声音洪亮高亢,犹如洪钟鸣响,在空旷辽阔的校场上久久回荡,震得人耳鼓生疼。
“此番我们挥师山西,前去剿灭贼寇。这不仅是朝廷交付的重任,更是万千百姓的殷切期盼!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奋勇杀敌,以死报国,绝不能辜负国家和百姓的信任!”
士兵们听闻,齐声高呼,声浪直冲云霄,气势磅礴。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仿佛能冲破这凛冽的寒风,震碎眼前的一切阻碍。
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每一片甲叶都闪烁着寒光,手中的长枪利刃在日光的映照下反射出冰冷的光芒。
这些士兵都是从各营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他们历经无数次残酷战斗的洗礼,无论是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他们对自己的将领满怀信任,坚信在曹文诏的带领下,此次出征必定能凯旋而归,荣耀还乡,给家人和乡亲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随着一声令下,军队浩浩荡荡地从庆阳开拔。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踏出震撼大地的节奏,犹如万马奔腾,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一路上,寒风愈发凛冽,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冰刀,割在士兵们的脸上,生疼生疼。
士兵们的脸庞被冻得通红干裂,皮肤粗糙得如同老树皮,可他们的步伐依旧坚定有力,没有一个人有丝毫退缩之意。
他们翻山越岭,眼前的山川连绵起伏,一座接着一座,像大地的巨人横亘在眼前,阻挡着他们的去路。
山路崎岖难行,有的地方狭窄陡峭,仅能容一人通过;有的地方怪石嶙峋,稍不注意就会被绊倒。
士兵们相互扶持,艰难地攀爬着陡峭的山坡,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的征程奏响一曲艰难的乐章。
渴了,他们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冰冷的雪瞬间让口腔麻木,但能暂时缓解干渴;
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那干粮又硬又干,难以下咽,可他们却吃得格外认真,因为这是他们继续前行的能量。
当军队抵达潼关时,眼前是滔滔黄河水。黄河水奔腾汹涌,浊浪排空,如千军万马在咆哮,那磅礴的气势让人望而生畏。
河水裹挟着泥沙,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动荡。
曹文诏望着黄河,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渡过黄河,就意味着真正踏入贼寇肆虐的区域,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在所难免。
黄河的水冰冷刺骨,河面上不时有巨大的浮冰飘过,这些浮冰形状各异,有的如小山般巨大,撞击在岸边的礁石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警钟在敲响,又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敲响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