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赶忙上前一步,拜倒在地,回道:“陛下,臣以为当以抚为主,剿抚并用。先招安那些可招安之人,分化贼势,再对冥顽不灵者施以重兵围剿,如此或可平定三边之乱。”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此策虽有几分道理,但切不可大意。那众多贼寇狡诈多端,武之望便是前车之鉴。”
杨鹤再次叩首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小心谨慎,相机行事。”
杨鹤离京赴任那一日,京城的天空略显阴霾。他率领着一众随从,踏上了前往三边的路途。
一路上,他望着沿途的山河大地,心中思绪万千。
他深知此行充满艰难险阻,那无数个如王二一般的乱党势力盘根错节,当地的民生凋敝,军队士气亦低落不振。
但他依然怀揣着一丝希望,期望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谋略,能够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通往安宁的道路,拯救三边的百姓于水火之中。
为大明的边防重新铸就一道坚固的屏障,让朱由检的期望不至于落空,让大明王朝在这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能够获得一丝喘息之机,重新振作起来。
而朝廷内部,对于洪承畴此次的胜利,也是褒贬不一。
有的大臣认为他平乱有功,应加以赏赐;有的则认为他未能彻底剿灭乱党,不应重赏。
朝堂之上,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
一位大臣出列奏道:“陛下,洪承畴此次平定王二之乱,虽未能将乱党一网打尽,但也颇有功绩,当予以嘉奖,以励其继续为朝廷效力。”
另一位大臣却反驳道:“陛下,王二虽死,然其党羽仍在,且天下起义此起彼伏,洪承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此时重赏,恐难以服众。”
崇祯皇帝沉思良久,道:“洪承畴之功过,朕自会斟酌。然当务之急,仍是平乱维稳。众卿家可有良策?”
一位老臣上前道:“陛下,老臣以为,可令洪承畴继续清剿余党,同时,选派能臣干吏,前往各地安抚百姓。”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此策可议。诸卿再细细商讨一番,拟出个章程来。”
洪承畴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只能继续坚定地走在他的平乱之路上,试图在这乱世中为朝廷撑起一片摇摇欲坠的天空,可他不知道的是,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悄然酝酿着……
在王二死后不久,王嘉胤召集了剩余的起义军骨干,在一处隐秘的山谷中,商量着对策。
王嘉胤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兄弟们,二哥的仇不能不报。如今朝廷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起义,本就是为了给大家谋一条生路。虽然二哥遭遇不幸,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
一位头领钟光道说道:“大哥,我们现在兵力受损,粮草也不足,若要与朝廷对抗,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
王嘉胤点头道:“钟兄弟所言极是。我们先派人到各地联络其他起义军,共同对抗朝廷。”
众人纷纷响应:“大哥英明,我们愿听大哥号令。”
而洪承畴这边,他深知王嘉胤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加强了对各地的情报收集。
他召集将领谋士商议道:“王嘉胤一伙定会有所动作,我们不能被动挨打。各将领需加紧训练士兵,提高战斗力。谋士们则要分析王嘉胤可能的动向,以便提前布局。”
谋士李丰道:“大人,据属下所知,王嘉胤此人重情重义,他可能会先去联络那些与王二关系密切的起义军。我们可在他们联络的必经之路设伏,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洪承畴思索片刻:“此计虽好,但王嘉胤也颇为谨慎,恐不会轻易中计。我们可先派人伪装成起义军,混入其中,探听虚实,再做定夺。”
刘应遇主动请缨:“大人,末将愿率人前去卧底。”
洪承畴看着他:“刘将军勇气可嘉,但此去危险重重,务必小心谨慎。”
刘应遇抱拳领命:“末将定不辱使命。”
在刘应遇出发后,洪承畴又担心起朝廷的局势。
他深知朝廷内部的纷争和腐败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若不加以整治,即便他在前线平乱成功,这天下也难以长治久安。
他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往朝中一位正直的大臣手中,希望他能在朝堂上为整治吏治、减轻百姓负担等事发声。
信中写道:“大人,如今平乱之路艰难,虽可暂用武力镇压,但若民怨不解,赋税不减,吏治不清,叛乱恐难根除。望大人在朝中正言直谏,为天下苍生计,为朝廷长治久安谋。”
这位大臣收到信后,深感洪承畴的忧虑。
他在朝堂上力陈利弊,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清查贪官污吏、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适当减轻百姓赋税等。
然而,他的提议却遭到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