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不知如今的晟都可有?稻谷收成加工后便是大米,稻谷不怕水淹,起码如今清州的这种雨势是不怕的。我认为陛下可以尝试在清州种稻谷。”
这几乎是常识,为何大卫会一个人都不知道呢?在夏季充满大雨的地方种小麦,收成能好才是怪的。
“可以一试。我立刻给清州说说这个问题。让他们今年就别种麦子了,试试你说的稻谷。”
白无常也是一笑,只要他们种植的妥当,稻谷的收成应该也是正常的。不说收成特别好,起码肯定是比小麦要好的多的。
“最好再派几个会种植稻谷的人去清州,毕竟百姓都是种植的麦子,稻谷与麦子的习性不同,所以种植的方法肯定也有差异。”
“孤明白了。也不能再让他们的辛苦被白费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白无常便再次发现了不对劲。
丰都王王穆,是晟都东边的封地王。其人脾气暴躁,但骁勇善战,曾经也带着白焱一起征战沙场。
或许白焱喜爱沙场的原因也离不开他。
但正是因为脾气暴躁,所以也很有野心。曾经为大卫打下一片安宁,但不安于现状,想着再扩张领土。
白无常刚到晟都的那段时间,也正是因为丰都王想要将大卫周边的沙之国收入囊中,因为安衡帝的阻止,两人也产生分歧隔阂。
安衡帝不想看见过多的战争,他抱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他也在乎百姓,知道一场战争会有多少无辜的人死去。
但丰都王却不在乎那么多,他深知如今大卫的实力高涨,必须去扩张领土,称霸一方。
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也因为此事吵了很久。在自己刚到晟都的时候二人关系彻底决裂。
但这一年半的时间,白无常竟发现丰都王像晟都索要了很多东西。不仅是粮食,还有布匹,器械,钱两。
前边的都不提,光是钱两,又为何会要那么多钱两呢?
按理来说,每年都应该由周边的封地王朝晟都进贡。但丰都王却不同,他每年不仅不进贡,甚至还向晟都索要。
白无常只觉得其中有着很大的问题。
但安衡帝却说:“孤这个弟弟,从小就喜欢争抢。他这般做法,是在与孤赌气呢!他知道孤不会定他的罪,就想着从晟都谋取更多的利益。”
“陛下不觉得他这般做法太过了?”
“丰都王的确有着赫赫战功,大卫如今那么安宁也少不了他的功劳。但是孤的确不想让他再去祸害其他国了。孤本可以削他兵权的,但是孤不忍心。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担心其他的呢?”
这话说的已经很明白了,有着兵权在手,他随时都能造反。但是到了现在都还没有发生,又何必去担心他索要那么多钱两呢?
白无常只觉得安衡帝有些太感性了。若是真到了那一日,他后悔都还来不及呢!
“大卫也是经历过低谷的,孤也知道被强国欺凌的滋味。所以当大卫已经变得强盛时,孤只希望可以让所有百姓回归正常生活,孤只想保护好他们,而不是再以一个侵略者的身份去入侵其他国家。”
“可惜陛下这一份心意丰都王是感受不到了。如今的丰都王,这脾气,或许连晟都都难以在来了。”
只见安衡帝望着自己,神情似乎有些愧疚,随后也没有再多说什么。白无常也只好将话题扼杀在此,在一旁不再出声。
安衡帝在一旁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白无常就在殿内看着大卫的历史。有些无聊,他看的睡意朦胧。本准备找借口离开时,便突然看见让他清醒的消息。
这里所讲的是当时白焱战死的那场战役。
白无常看着这本史册,看起来应该是新修的。不知道安衡帝是否读过这段?
当时那场战役,正是大卫与大燕的一大转折点。当时的大卫明明一直都处于胜利,但因为白焱一死,竟开始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被迫把白乐当作质子送往大燕受苦。
而这场战役,不仅有白焱,还有丰都王。
白无常直觉之中觉得此事十分不对劲,他很想了解此事,但史册上对这场战役的记载就只有那么多。
其中写着,白焱带领的士兵将大燕的阵型冲的粉碎,几乎是呈现碾压之势。明明那么大的优势,又为何会突然消失?
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但是大燕的军队早已军心溃散,又怎么可以面对士气大涨的大卫军队,还把白焱斩于马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