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秦军打仗 > 第13部分(第2页)

第13部分(第2页)

我认为赵军是一支训练有素、意志坚定、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尤其是赵军陷入重围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战斗了四十九个日夜,称得上是可歌可泣。

(1)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在战役前期,老将廉颇的战役指挥上,过于保守,无险可守还避而不战,完全是消极防御,后期又采用拼国力的持久战,使赵军数战不利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克劳塞为茨说过,最好的防御是由一连串进攻的盾牌所组成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消极防御是守不住阵地的,你就是一块钢板也会让敌人一点一点凿穿。后期赵国决策层制定的速决战方针虽说符合国情,但用人不当,致使速战速决成为了一场军事冒险。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在赵军被围之初,赵括如若趁赵军兵力雄厚,士气尚在之际,组织全军皆尽全力,拼死突围,从理论上讲,赵军突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队突出重围,不至于被秦军全歼。赵括在军事指挥上,贻误战机,致使大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赵国的战略失误成就了秦国大业(4)

(2) 赵国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话,并不见得打不过秦军。赵国抢先接收韩上党,控制晋东南险要,在战略运用方面是积极的。赵国应集中重兵扼守上党,控制险要,凭险据守,使秦军主力在崇山峻岭中无法展开,一来以老秦师,二来为赵国动员抗秦赢得时间,此为上计。如果,上党不守,赵军也可向邯郸方面逐步退却,并抢占有利地形同主力汇合。从而诱使秦军出险地,深入赵境,处于远离本土、无险可凭的境地。赵国以退为进,可使秦军后勤补给线拉长,千里运粮,损耗日巨,况且秦军粮道暴露在平原地带,防不胜防。赵国却可以缩短粮道,就近取粮,以利坚守。赵国晋阳守军既可南下切断秦国在晋南的军事运输线,也可东出太行山威胁秦军之后。在邯郸的赵军主力可遣得力大将率领车骑快速部队远出,反复抄掠与争夺秦军在河内地区的粮道。这样可使秦军补给不济,并有后顾之忧,不敢全力向前。秦军如大举猛攻赵军营垒,赵军应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坚守阵地,一方面选派精兵猛卒反冲秦阵挫其兵锋。秦攻坚不利,后方受威胁,再加上粮道不畅,六十万大军必乏食。这样,战争就会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面发展。此正是用奇之时,赵国可寻求在持久中速决的良机。

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赵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遣使赴魏楚两国,共约合纵攻秦。魏楚两国与秦世仇,并不希望秦胜赵败,之所以不援赵,是因为惧怕秦国威势,犹豫不决,故采取观望态度。如两国见秦军败势渐露,参战蹑秦军之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如此,赵军破于内,魏楚联军击于外,将使秦军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之下。

这样的话,秦赵两国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四、秦军在战后为什麽要坑杀赵国降卒?

实际上秦国坑杀赵国降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赵国降兵为保活命,不得已才降秦,家小均在故国,人心思赵。他们不会真的为秦国买命的。且人数众多,一旦有变,非秦军所能控制,若放他们回国,前功尽弃。既不能用,又不能放,成了累赘,不如杀掉,以绝后患。秦国虽说大获全胜,但也受到重创,士卒死伤大半,国力疲惫,赢得也很勉强。赵国民风骠悍,君臣团结,秦国杀掉赵国降卒,可以彻底的摧毁赵国的军事力量。让赵国丧失所有的本钱,难以翻本。从而确保秦国的绝对优势,为下一步灭赵做准备。从此可见,秦统治集团的手段毒辣。

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在短时间内,是有利的,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利。因为,秦国坑杀赵国降卒,既坚定了赵人举国同仇,誓死抗秦的决心,又阻绝了其他五国军队降秦之心。此举,或多或少为秦国统一天下制造了障碍。

通过长平大战,秦国歼灭了赵国足够多的有生力量。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六国弱势以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大大的提前了。

最失败的间谍计划:为秦国献上了天下粮仓(1)

在陕西省三原县,农闲时节常会演出一些秦腔戏,其中一出颇为有名的戏叫《疲秦计》。戏中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叫郑国的韩国水工说服秦统治者,引泾河水修建灌溉农田的水渠,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的故事。

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秦国为完成统一霸业,将矛头指向邻近的韩国。就在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刻,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一场奇战发生了,这场奇战就是修建郑国渠。

千古奇战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郑国渠有明确记载,韩国水工郑国来到秦国,说服当政者,在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

后人这样描述这场特殊的战争: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计,可谓千古奇思;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器,可谓千古奇战。富有戏剧性的是,这场奇战的结局,却是最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灭亡。郑国开凿的这条渠虽几度湮废,但二千多年来几乎每个王朝都曾在其基础上重新建设。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在享用着渠水带来的恩惠。

那么两千多年前,韩国为什么把国家的命运维系在一条水渠上?让秦国修建郑国渠本是“疲秦之计”,它又如何变成一条强秦之策?

关中大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址恩不忘。民谣里的龙口就是《史记》里记载的瓠口,按《史记》记载,郑国渠正是从瓠口取水,像一根长长的吸管,穿过关中平原北部,把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郑国渠引水的瓠口,就是泾河边仲山脚下的峡谷口。

经历两千多年的变迁,郑国渠已湮废了,那么真实的郑国渠是怎样的呢?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闫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田115万亩。

合纵连横

《史记》对郑国渠的记载非常简单,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掩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故事还得从公元前256年的“商鞅变法”说起,正是它,为郑国渠的修建埋下了种子。秦国地广人稀,商鞅鼓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商鞅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迅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