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西部边境之外,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比较大的有"; 戎";、";狄";等,它们经常骚扰周的边境,甚至入其境内掠夺财物和人口。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根本不把秦人放在眼里;当周王室衰落,在戎、狄进攻面前无力抵抗的时候,秦人才被重视起来。周宣王时,周王室为利用秦人抵御戎、狄,就封秦人的首领秦仲为";大夫";。秦仲受到周宣王的宠遇,非常卖命,率秦人向戎进攻,无奈力量单薄,屡遭失败,最后在一次伐戎战斗中,连秦仲自己也丧了命。秦仲死后,他的大儿子庄公率兄弟五人带兵继续同戎作战,取得一些小小的胜利,被封为";西垂大夫";。尽管秦人在戎、狄的进攻面前没有多少抵抗力,但对于周王室来说,秦人已经不再是从前那样无足轻重了,他们的首领在西周末年被升为级别较高的";大夫";,这反映了秦人正在发展和壮大,即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妃子褒姒,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为博得褒姒一笑,他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古时候交通不便,为了及时报警,在山顶上修建了许多高大的烽火台,上面准备了许多狼粪、火把之类的燃料,并派兵在台上驻守。一旦有敌情,看守烽火台的士兵白天就燃起狼粪,一缕白烟便直冲云天,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夜里则点起火把,远处见到火光冲天,也能知道这里发生了敌情。周幽王这一天陪伴褒姒来到烽火台上,点起狼烟火把,并把大鼓擂得震天响。按照约定,周王室一旦有敌情,各诸侯国必须派兵相救。诸侯们一看烽烟大起,以为有外敌入侵都城,急忙率领兵马赶到镐京。但到这里一看,只是周幽王陪伴着褒姒在台上悠然饮酒作乐,并没有什么紧急情况,才知道受了愚弄,一个个懊恼地带兵回国。褒姒在台上看到各国诸侯受骗的狼狈相,觉得十分开心,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周幽王一看这个办法终于逗得褒姒发了笑,心里也非常高兴,又依法炮制了几次,结果各国诸侯一次比一次来得少了。后来,当幽王再点起烽火时,就根本没人理睬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2)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进攻周的都城镐京。周幽王慌忙燃起烽火向各国诸侯报警。但是,各国诸侯平时被幽王欺弄惯了,这次以为又是在戏弄他们,因此没有一国诸侯派兵前来救驾。镐京轻易地被犬戎攻破,周幽王带着褒姒仓皇出逃,在骊山脚下被戎人杀死,褒姒也成为戎人的掳获品。繁华的镐京经过戎人的烧杀抢掠,变得残破不堪。周王朝聚敛的大批财宝、珠玉也被戎入席卷而去。这次事件在秦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各国诸侯得知镐京失陷、幽王被杀的消息后,纷纷派兵救援。当各路大军赶到镐京后,看到的只是一座被焚殆尽、洗劫一空的死城。各国诸侯见幽王已死,便共同拥立太子宜臼为周王朝的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当时秦的首领是秦仲的孙子襄公,他带兵全力救周,立下很大的战功。周平王即位后,看到戎人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再加上镐京已成废墟,自己兵力有限,无法在关中地区统治下去,于是在公元前770年,由各国诸侯护送,把都城迁到了河南洛阳,历史上称这个王朝为“东周”。
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率兵护送,出了大力。由于对周王室有功,周平王就把秦襄公从“大夫”提拔为“诸侯”,并宣布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赏赐给秦。从此,秦正式成了一个诸侯国,可以同别的诸侯国平起平坐了。尽管秦人获得了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建国之初,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
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实际上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不断壮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几年的斗争,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国统治者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才占据了岐山,真正取得了周天子赐给的封地,秦人从此开始定居于周人的故地关中平原。岐山是周族人的故地,是当时古代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还有不少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秦人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这里筑城,建立根据地,使原来落后的游牧经济变为较先进的农业经济。在秦文公当政的几十年间,秦国在军事上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但巩固了岐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发展了奴隶制经济,为以后的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秦文公死后,秦宪公即位。他将秦国都城迁往平阳(今陕西宝鸡),后来又消灭了国都附近的一些小股割据势力,关中西部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秦武公时,用武力向东、西两面扩展势力,不断取得对戎作战的胜利。经过80多年的斗争,秦国终于建立起以关中为中心、西至今甘肃天水一带、东至今陕西华县附近的强大诸侯国。
秦人的功业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名声也远播世界其他地区。现在世界各国称中国为China,是由古代印度梵文china、chinas,阿拉伯文 Cya、Sin,拉丁文Thin、Thinae演变而来的,都是";秦";的译音,这说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早在公元前几百年就知道秦这个国家了。
称霸诸侯之林
公元前676年,秦德公把国都从狭窄的河谷……平阳地区,迁往广阔平坦的周原,在雍(今陕西凤翔)建立新都。奠都于雍,标志着秦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此后300余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尽管秦国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但它继续向东、西方向扩张时,面临的任务仍然是十分艰巨的。秦国的东面是强大的晋国,这是一个老牌诸侯国,地域广阔,国力很强,所以当秦国势力达到黄河西岸以后,就遭到晋国的强烈反对。而在秦国境内,戎、狄的势力还没有完全肃清,尤其是西方的戎族,处于秦国统治范围之外,对秦国威胁很大。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继王位。在秦国的发展历史上穆公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君主。他的统治长达39年,东攻晋、西伐戎,扫清境内割据势力,并几次出兵耀武于中原,成为春秋时期与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并列的五个霸主之一,使秦国的奴隶制达到历史的最高峰。秦穆公称霸,是从招贤开始的。他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招徕和任用出身比较低贱而有贤能才智的人为秦国服务。秦始皇时的著名宰相李斯曾说:过去秦穆公的时候,从西边的戎人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接来了蹇叔,从晋国迎来了邳豹、公孙枝。这些人都不是秦国人,而穆公能够信用他们,兼并了20个国家,称霸于西方。在军事上,穆公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穆公首先向东面的戎族进攻,以扫平东去的道路。
公元前659年,穆公亲率大军征战";茅津之戎";。茅津之戎指的是散布于今陕西东部和山西平陆附近的戎人。穆公打败茅津之戎,就巩固了同晋国斗争的前沿阵地。后来,穆公又将戎人迁往伊川(今河南西部)。伊川十分荒凉,人迹稀少,只有狐狸出没、豺狼嚎叫,戎人迁到那里后,就无法对秦构成威胁了。为了彻底征服威胁最大的西戎,穆公曾处心积虑地作长期准备。穆公从秦国挑选一些能歌善舞的女子,送至西戎,供戎王享乐。戎王一见这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就被迷住了,整天沉溺在声色歌舞之中,简直把打仗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大臣由余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早已看破秦国的计谋,曾几次劝告戎王,不要再迷恋女色而荒疏武备,可戎王根本不听劝谏。由余彻底绝望了,最后决定弃戎投秦。由余来到秦国,穆公对他奉为上宾,他又将西戎的山川形势一一向秦国报告,并提供消灭西戎的策略,使秦国做好消灭西戎的一切准备。
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3)
公元前623年,正当戎王被女色和美酒弄得沉醉未醒的时候,秦国大军突然出现在眼前,威胁秦国多年的西戎就这样被穆公征服了。在与戎作战的同时,秦穆公还需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东方晋国的作战上。穆公继位前,秦、晋两国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穆公当政后,曾插手晋国的内乱,导致两国间出现裂痕。秦、晋两国虽然开始勾心斗角,但表面的友好关系还继续维持着。不过,这时双方都在暗暗地做着准备,一场战争已迫在眉睫。
公元前645年,秦、晋在韩地(今山西万荣、河津两县间)展开大战,揭开了两国长期战争的序幕。秦军在这次战斗中,把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晋惠公也当了秦国俘虏。秦穆公同晋国讲好割地等条件后,放回了晋惠公。为进一步控制晋国,穆公极力支持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继承晋国王位。重耳有秦国武装作后盾,又有身边的谋臣出谋划策,再加上国内有一批旧臣拥戴,所以一回国就夺了君位,成为晋文公。秦穆公扶植重耳上台,本是为控制晋国,然而,晋文公即位不久就摆脱了秦国的控制,使晋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眼巴巴地瞅着晋国日益强大,也无可奈何,只得维?quot;友好";关系。秦穆公和晋文公时期的关系,达到秦晋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晋文公死后,秦、晋两国长期积怨,终于导致了又一场大战,这就是有名的殽之战。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听谋臣蹇叔和百里奚的劝阻,派兵偷袭郑国,但郑国已有防备,秦军无功而返,撤军时顺路灭掉了滑国。滑国本是晋国的附属国,秦军的举动使刚继位的晋襄公勃然大怒,他亲率将士,在地势险要的殽山(今河南洛宁)四周设下埋伏。秦军通过殽山时,落入晋军的包围圈。晋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秦军出师无名,心虚理亏,又加之军纪涣散,结果大败,全军覆没,主将全被生俘。秦穆公接受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更加奋发图强,毫不懈怠,努力地训练军队。两年后,秦军渡过黄河伐晋,过河后把渡船全部烧掉,决心和晋军决一死战,结果把晋军打得大败,晋国军队都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总算报了仇。这一仗表现出秦国军队强悍的战斗力,从此形成了秦强晋弱的局面。秦穆公打败晋国后,声威大振,很多部族国家纷纷向秦国进贡,尊秦国为霸主。
就连周天子在听到穆公称霸的消息后,也特地派人到秦国去,送给秦穆公12 只金鼓,表示祝贺。在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国不仅领土扩展速度极快,而且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繁荣阶段。公元前五六世纪,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瓦解、崩溃,封建制迅速形成、壮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些大的诸侯国顺应历史潮流,纷纷进行";变法";,即实行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由于秦国地处关中,比较偏僻,与中原各国往来较少,所以当其他诸侯国因";变法";而强大时,秦国还保留着落后的奴隶制。人殉制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时,为他殉葬的人多达177个,特别是在殉葬的人中还有几个是受到百姓爱戴的贤人,这引起了秦国百姓对殉葬制度的不满。秦国的奴隶制虽然对秦的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同进步的封建制相比,就显得腐朽落后了。因此,秦国的奴隶制像夕阳西下以前天边出现的一抹晚霞,虽然放射出绚丽耀眼的光彩,可是转瞬即逝,仅仅维持了穆公时代几十年的兴盛,到穆公一死,就走下坡路,开始衰落。
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秦国在东面最强硬的对手是魏国,由于这时秦国仍然实行落后的奴隶制,所以在同魏国的作战中连连受挫。秦、魏两国原以黄河为界,河以西的地区归秦所有。但自公元前403年以后,魏军就逐步向秦进攻,蚕食秦国土地。魏军攻势最盛时,曾西渡黄河,深入秦的河西地区,并在这里沿河修筑了一道长城。魏国把河西土地变成河西郡,成为插入秦国领土内的一把尖刀,秦国军队被迫从黄河西岸后撤,对魏军采取守势。河西之地被魏占领后,秦国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如果秦国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有亡国的危险。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上台头一年就废除了殉人制度。面对东方咄咄逼人的魏国,献公将国都从雍城迁到栎阳(今陕西临潼),把同魏作战的军事指挥部搬到前沿阵地,表示收复河西之地的决心。栎阳原来是秦国商业繁盛之地,秦都迁到这里以后,并没有大兴土木,增修豪华的宫殿、亭台、楼榭等建筑,而只是在原有的建筑上,围上一圈夯土城墙。据考古工作者的调查结果,秦栎阳城东西宽'80l米,南北长2232米,城内共有正街三条,其中东西向的两条,南北向的一条,城门则有6座。这样简单朴素的城市建设,表明秦献公一切考虑都是从对魏国作战出发的。迁都之后,秦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增强。秦军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和石门(今山西运城)先后大败魏军,使各诸侯国不得不对秦国刮目相看。秦献公时期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开始改变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秦献公死后,孝公继位。秦孝公深刻认识到秦国地位不高,各诸侯把秦视同戎、狄。他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奋发图强,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孝公首先发布";求贤令";,说:";有谁能想出奇计,使秦国强盛,我将给他高官做,并且分封土地给他。";就在这时,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开始了秦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商鞅变法”。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4)
商鞅原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因为他后来在秦被封于商,所以也称他为商鞅。商鞅倡导以严厉的刑法治理天下,有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他先来到魏国,但没有受到重用。公元前361年,商鞅怀着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来到秦国。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孝公听得津津有味,兴高采烈,数日也不觉得倦,最后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公元前 359年,秦孝公在栎阳宫召集群臣商讨国家大事。在会上,商鞅同守旧的大臣们就旧制度应不应当改变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守旧的大臣们害怕改革会使他们失掉特权和统治地位,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商鞅驳斥了他们守旧的言论,指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沿用古法;只要有利于民,就不必遵守古礼。在这场大论战中,商鞅论述了变法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在思想上为变法扫清了道路。秦孝公下定决心支持商鞅变法,于是,商鞅根据秦孝公的指示,拟定了变法令。
商鞅首先制定了奖励军功的法令,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规定秦国爵位为二十级,凡民众立军功的,均按功劳大小赏赐,例如凡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以赏爵一级,赐田百亩,可以做相当于50石俸禄的官。这样,提升官爵就和立军功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