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大商夺艳记 > 第6部分(第3页)

第6部分(第3页)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姜)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东流注于河:桑干河向东是沼泽和河网地貌。资料称作河。

第三十七山 陆山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寇(水旁)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第三十八山 沂山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第三十九山 燕山

“北百三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第四十山 饶山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 )( ),()()()。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第四十一山 乾山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多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原,其鸣自叫。”

多金玉,有铁:这是巫祠的遗弃物。可知乾巫祠是重要的中心巫祠。铁:这个字在滹沱河以北地区多次出现。

第四十二山 伦山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

罴:就是麋,麋鹿。罴是桑干河方言。古语虎豹熊罴,这是4种常见的动物,是对比方动物的通称。

第四十三山 碣石山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碣石,源自巫祠遗址,后代转化为古地名。有诗句:“东临碣石有遗篇,”

第四十四山 雁门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雁门:就是今天的雁门古地址,在桑干河。

第四十五山 泰泽

“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原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泰泽:可能是今天的渤海。帝都之山:规模很大的巫祠。在哪里?在泰泽边。太行人的北界在桑干河,达不到更北。一个著名的泽,一个著名的都,时间是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公元前三千年以前的古文化在山经中有记载,但是没有红山文化神庙的记载。红山文化是非古汉语文化,结束于公元前三千年。从渤海岸到太行山没有沟通的障碍,相关的资料显示,直到商代,两个地区还有沟通。将这些线索集中起来,泰泽是古渤海(西岸)。在渤海岸出土的规模宏大的神庙遗址可能是帝都之山。

第四十六山 毋逢山

“又北五百里,曰享(金旁)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风(加三力),西望幽都之山,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幽都:似今天的大同地区。大蛇:似巫祠的动物崇拜。

关于大商祖先的原始资料汇集在北次三经。读者,你读懂了吗?公元前4千年巫祠兴起。公元前3千年巫祠进入鼎盛时期,中心巫祠在卫河的安阳确立起来。北次三经的资料已经是巫祠的遗址。这个地区的始族时代结束得实在太早,以至宝贵的始族史诗没有流传下来,只能看到这些巫祠遗址的记录。

小结

关于大商的起源部分,关于大商的祖先部分,今天能够知道的资料本文作了整理。依据是:

大商包括中国和方国。方国的范围与中原相当,中国是大商的中心地区。中心地区在黄河古河道。殷墟的考古证实,安阳遗址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巫祠中心。考古证实,祖居桑干河的阳原人后代沿着太行山东坡向南迁徙,祖居山西南部的芮城人后代向东迁徙,这两支人口是大商的起源祖先。古书山海经证实,大商语言是在太行方言基础上汇合了多个方言发育出来。

大商的社会结构不同于周秦以后的家族政权和姓氏政权。大商的社会结构已经被今天忘记。对大商的认识用政权的模式去“套”,这是关于大商起源诸说的原因。

一经  二经  三经  四经

山顶洞人后代向南迁徙的人口分作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走“山路”,沿着太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