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鱼的繁殖问题解决以后,按照原本的计划,养殖场会向外提供陶然鱼苗,这样一来,陶然鱼的供应,就不会只有基地一家,也不可能继续专供了,也就是说,陶然居将丧失独家经营的优势,”严小凡冷静地分析着陶然鱼繁殖问题解决以后,将会出现的市场变化。
梁嘉亮摆了摆手:“就算是敞开供应,等到上市还要一段时间,更别说形成规模了,而且陶然居作为陶然鱼的第一品牌,优势还是有的。”
严小凡微微摇头“问题就是在这里,陶然居在这个市场中,天然具有优势;一旦陶然鱼的供应,不再需要依赖养殖基地了,你们说,大旗、赵金耀会怎么做?”
梁嘉亮和宋妮娜都是微微一愣,这时候才想到陶然居已经让人给插了一脚,如果陶然鱼供应这柄悬在头上利剑再被拿掉的话,大旗肯定会毫无顾忌地将他们从公司里赶出去。
众人都觉得很难受,虽然说大旗现在掌握的股份只是少数,他们几个人加起来处于绝对控股,但是大旗的实力太强大了,很难说不会搞点别的动作出来。
“怕什么,咱们手上的股份多,我就不信他们能掀起什么风浪,”宋妮娜恨恨说道。
孙海宁很快赶了过来,他带来的好消息,也让大家精神一振,果然是陶然鱼的繁殖出现了重大的进展。
这次去取得的突破,并非来自水产大学的实验室,也不是基地这边的试验池,而是从西藏日喀则那边传过来的消息,俊龙村前几天送了几只虾米过来,经过性状的检测,达到甚至超过了陶然鱼的标准。
这几尾虾苗,并不是李永放养在俊龙村水泡里的“空间虾”直接繁殖出来的,而是空间虾在水泡中繁殖出来的二代虾,生产出来的下一代,也就是三代虾。
如果将最初放养的种虾不算的话,这也是在俊龙村水泡中繁殖出来的二代虾。
“如果这些虾的性状不会退化,那么俊龙村的陶然虾就算是繁殖成功了,”孙海宁兴奋地说道,当然他还没忘了严谨地补充一句:“虽然从我们检测的结果来看,陶然虾的性状很稳定,应该不会发生退化,但是具体如何,还需要继续观测。”
梁嘉亮听得迷糊:“孙教授,你就直说了吧,这么个检测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到底如何我也不敢保证,不过呢,我觉得有七八成的把握,陶然鱼虾的二代苗繁殖,应该是没有问题了,而根据我的经验,二代苗能够成功的话,三五代之内,性状退化应该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至少实现产业化是没有问题,”孙海宁笑了笑说道。
“至于这样的物种能不能够彻底稳定下来,现在还很难说!”
梁嘉亮他们对物种稳定自然没有什么兴趣,听说可以实现产业化,都已经举起双手开始庆祝:“哦也,太好了!”
我们的家园
第一百三十五章 想要再去雪域高原
'更新时间' 2010…04…10 10:00:00 '字数' 3018
俊龙村的老村长一直都惦记着当初李永在的时候,所描绘出来的蓝图,他知道要实现那些美好的蓝图,全都指着李永在水泡里养的那些鱼虾,所以他很用心地照看,很细心地呵护。
按照李永原来的计划,每个月都要将水泡中的鱼虾,取出一些样本来,送到日喀则的研究所做一个检测,然后将检测报告送到申城。
日喀则的研究所是水产大学协助建立的,孙海宁曾经在那边主持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所以沟通起来很方便,这个项目也成为了日喀则研究所的一个合作项目,另外的合作对象还包括俊龙村、水产大学,以及李永和孙海宁这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后来又加入了陶然居养殖公司。
研究所在测出数据以后,首先就给孙海宁打了电话,李永到第二天才接到本欠的电话,这个俊龙村的小伙子,虽然与他的祖辈们不同,不喜欢打渔,而是喜欢打猎,不过在跟着李永一段时间以后,似乎也意识到这件事对于村里的重要性,所以也很投入,并且因为他出过山,就承担起每个月一次,在日喀则与俊龙村之间奔走的任务。
要知道,从俊龙村出来一趟可不容易,本欠每个月跑一次,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路上。
每一次拿到检测结果以后,本欠都会用研究所的电话机,跟李永通话,从李永那里,他也对这个项目有了更多了解,知道与以往不同,这次的虾米检测意义重大,因为李永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就等着这个时候。
检测报告上那些数字,本欠也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他甚至连汉字也认识得不多,不过他每个月都要来,已经跟那些研究所的人混得很熟,正是从他们嘴里,知道了最终的结论,那就是这些虾米,就跟虾爸虾妈一样优秀,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本欠立刻激动起来,他知道李永就在等这个时候,老村长也在等这个时候,这次出来的时候,老村长就反复叮嘱,强调这一次的重要性;俊龙村也在等这个时候,因为只有俊龙村的水泡,能够繁殖出这样的鱼苗,乡亲们才能够告别贫困。
虽然说还是靠水吃水,但是内涵却将完全不一样了。
本欠很激动地挥了挥拳头,等冷静下来以后,就想着让更多的人知道,俊龙村一时半会还回不了,他就先给李永打了电话。
研究所已经给孙海宁打过电话,李永也在前一天知道了这件事,大家还在为以后怎么处理陶然居的问题而烦恼。不过能在电话里听到本欠激动的大喊大叫,李永立刻忘记了之前的烦恼,当初他在俊龙村搞这个繁殖计划,其实最初目的还是想要让俊龙村摆脱贫困,就算陶然居要被大旗给夺走,至少他的这个计划算是成功了。
“李哥,你什么过来?”本欠用有些蹩脚的汉语,在电话里大声喊道,小伙子实在是太高兴了。